2024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贺小飞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0

管理育人先锋


贺小飞,女,19767月生河南巩义人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副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20219月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


一、坚持“成就教师、成就学生”的管理理念,使行政力与学术力同频共振

二十年来,贺小飞充分利用教育学专业背景以及院校研究的经验,将教学管理实践工作与教学管理研究相结合,坚持“成就教师、成就学生”的管理理念,以“服务、学习、研究、创新”为工作指针,带领团队同事为师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建议;通过教学例会制度、教学院长群、系主任工作群等建立了本科生院与各学院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通过做学院、师生的激励者、托举者,使本科生院、学院、师生都认识到本科生院不是简单的管理方,而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者,是教师发展的引领者和助力者,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也促进了教务工作从管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从事务性工作到研究型创新性工作的转变、从“二传手”到“引导者”的转变。2018年以来,带领团队为各学院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并审阅修改教师教学材料近千万字,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新文科视域下实践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实施路径》等教学改革文章。对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彰显了行政力在教学学术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获得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二、长期投身教学管理一线,系统落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积极践行“四个一批”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交叉融合,一流专业建设取得实效。按照学校“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的“四个一批”专业建设方针,组织关停了15个本科专业,围绕智能传媒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学校重点办学方向组织申报并新增了国际新闻与传播、数字出版等一批符合国家战略和学校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组织论证并开设双语播音专业方向、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开设近30个微专业,凸显基于全媒体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学校有57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35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近80%的在招本科专业。

2.建设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并组织各学院开展辅修模式改革,实施新的辅修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重构”为核心创新微专业建设模式,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起并推动转专业办法、课程置换及学分认定办法等制度文件的修订,建立不同培养模式之间的学分贯通体系,最终形成了“主修+辅修+微专业+双学士学位”的多元立体、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一人多案”的培养管理体系,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学习路径进一步拓展扩大。

3.组织开展课程地图“大会战”,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组织落实94个本科专业(方向)对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架等问题进行梳理并集中3天逐一陈述,接受全校检阅。在此次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形成了2022版培养方案,构建了全新的计算思维必修课;将设计思维纳入全校必修课,构建了创新思维培养体系的基础;将传统大学英语课程升级为学分分级与课程分类相结合的特色公共外语课;建成了以“一游一跑”为核心的特色体育课、将“一院一课”学科特色“四史”课、体验式美育课为核心的艺术美育课程纳入通识特色课程学分要求;贯通了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

4.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贺小飞同志长期致力于教学数字化改革与转型,于2018年组织上线了学校第一批慕课,并同步启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近年来,组织出台《中国传媒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中国传媒大学混合式教学实施细则》,为慕课建设、运行以及混合式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学校共上线82门慕课,其中21门为全英文及多语种慕课,9门慕课直接上线印尼国家平台,10门慕课直接上线世界第三大慕课平台英国Futurelearn 慕课平台,慕课出海及课程国际化取得突破。同时,累计230门课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

2020-2022年疫情期间,本着“乘势而为、实事求是、多元并举、质量为本”的原则,负责制定在线教学实施方案,成功组织线上教学的实施,与教务处团队一起从平台保障、教师组织、教学培训、课程质量监测、新闻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及时向北京市教委、教育部报送相关教学数据;另一方面,积极创新,组织实施了线上读书周、线上名师大讲堂,在教务公众号开办“师说”栏目,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服务的工作模式,并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在2020410日的北京新闻中播出。以此为基础,带领团队将疫情期间的教学成果进行梳理、凝练、固化,主编并出版了《线上教学:疫情危机下的破与立》。

5.改革课堂教学,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数字化建设理念,组织实施“强认知、强平台、强能力”三位一体的建设方案,以课程为核心,构建白杨课堂、虚拟教研室、专业目标管理系统、教学互动工具、AI应用工具等为一体的“白杨智学”体系。同时,着力从教育理念入手推进教师教学认识的转变和对未来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邀请校内外教学专家开展教学讲座和教学设计工作坊,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全面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带领团队帮助教师打磨课程与申报材料,在两批国家一流课程申报中,组织教师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38门,同时,获评教育部课程思示范课2门、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获评北京高校优质课21门。课程获批数量位居北京高校前列。

6.组织开展教学文化建设名师培育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硕。以本科教育大讲堂、明德讲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形成尊师重教、以教为荣的教学文化和校园氛围。2018年以来共推出14人次、13位教师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含青年)、19人次获得北京市、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7人次获得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奖项。组织立项校级教改项目200余项,培育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并在2021-2022年组织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

7.勇于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统筹本科教育大会各项工作以及本科生院成立相关工作,制定撰写本科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本科教育大会准备工作中,组织规划、撰写13项行动计划和17个具体方案,将学校提出的“五个一流”本科教育提升工程落实为系统的教育改革举措,启动新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课程教学大纲、推进学科特色的四史课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诊断等,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并完成本科生院成立与建设方案,研制并撰写本科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8.积极推进北京学院建设,深化校际合作育人机制。负责推进北京学院建设工作。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方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五所高校建立了合作育人机制。至今已有563名市属院校学生在我校完成了培养计划。同时,积极推进与新疆艺术学院、新疆财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合作育人,建设异地同步课堂,开展学分互认。

综上所述,贺小飞同志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怀,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强有力的教学政策制定及执行能力,长期扎根一线教学管理工作,善于凝聚团队力量,在管理育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