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侯隽

时间:2025-04-29浏览:10

管理育人先锋


侯隽,女,出生于1971年3月,北京人,中共党员,汉族,研究生同等学力,副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在人事处、教务处、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部门工作,担任人事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兼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等职务。曾获“中国传媒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央三台奖”教育管理类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育人先锋”称号、获评“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传媒大学首届三牛奖”爱岗敬业类“老黄牛奖”等多项荣誉。

侯隽同志32年的教育管理生涯中,牢记党的宗旨,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工作渗入管理细微之处,出色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以高尚人格和勤勉态度赢得师生广泛赞誉,在管理育人领域成就显著。


一、参与国家和学校的改革工作,凸显管理育人导向

侯隽同志深耕教育管理30余载,历经多个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经验积淀,负责人事管理、招生事务、学生培养、党建及思政等方面重要工作。她始终秉持着敬业乐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了勤勉奉献的典范形象。

在32年的职业生涯中,侯隽同志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更是国家和学校多项重大改革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其参与的多项改革举措,不仅体现了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更彰显了“管理育人”的先进理念。

侯隽同志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度参与者,先后于1993年、2007年,2018年三次深度参与中国传媒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优化人才结构、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助力学校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侯隽同志也是高考制度改革的积极响应者,2015年,面对高考制度的调整,侯隽同志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高考改革工作,确保学校本科招生政策的紧密对接,有效维护了学校本科招生考试公平与选拔质量。侯隽同志还是制度建设的积极推进者,面对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她发挥专业优势,2021年参与起草了《中国传媒大学合同管理办法》系列文件,为学校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助力学校管理效率与育人环境的双重提升。


二、扎实从事党务工作,践行管理育人理念

侯隽同志始终保持政治立场坚定,与党中央同频共振,矢志不渝地在履职岗位上追求卓越,教育管理工作成果突出。侯隽同志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参与起草多份党建文献与规章制度,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期间,侯隽同志肩负起党务、学生、宣传、纪检监察、人事、审计、工会、统战、团委、保卫、基建、后勤、资产等多项繁重职责,面对复杂工作,她以钉钉子精神带领团队高效运作,成绩斐然。尤其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融合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体,既是学生们的贴心服务者,也是他们思想引导和生活、学习上的领航人,她以身作则,树立了管理育人的典范。

侯隽同志担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集中评议、专业研判、民主决策的原则让党的领导全面落地。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清单。通过深入师生交流,建立信息台账,精准掌握思想动态,确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同时,侯隽同志还致力于制度创新与完善,提升党建工作效能,完善了国重实验室党委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


三、考验面前勇担重任,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氛围

面对2020年疫情突袭,侯隽同志挺身而出迅速响应,贯彻执行学校防疫部署,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担当。她巧妙融合管理智慧与人文关怀,织密防疫网、精准施策,实现信息摸排零误差,实施“点对点”精细化管理和“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同时,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与网络舆情,有效预警潜在风险并维护校园安稳。亲赴学生宿舍慰问,传递温情关怀。此外,她还创新性地依托网络平台,通过党支部活动增强师生凝聚力,实现了疫情期间管理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9年获批以来,其建设与发展一直在高速进行。身为中层领导干部,侯隽同志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兼顾行政管理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勇担重任,躬耕不辍。面对国重大楼改造与疫情压力的双重挑战,她加班加点,密切联动数十个工作团队,精心布局规划空间分配,探索智慧楼宇管理模式,多次外出调研把关以确保高标准的办公环境配置。

侯隽同志始终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统筹协调、整合团队承担了多项省部级重要科研基地申报和建设工作:2021年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2022年8月承担中宣部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建设任务;2023年11月获批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建设项目等;形成了国重-国舆-国传“三国”科研平台。

侯隽同志面对繁杂的工作事无巨细,无论是上级要求还是师生需求,均以同等严谨热忱的态度应对,展现了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侯隽同志通过工作实践,不仅深刻诠释了管理育人的内涵,也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四、争创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深化管理育人落地

2021年6月起至今,侯隽同志担任国重实验室党委书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国重实验室党委现有19个党支部,党员281人,服务保障33个科研团队,含12家省部级机构。

侯隽同志的领导,使得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模范作用凸显:近3年来,侯隽同志获评“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国重实验室党委获评“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研究生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名单、师生党支部多次获评“中国传媒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11名师生党员获评“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在侯隽同志的带领下,国重实验室党委将科研优势与党建工作紧密融合,创新实践“融媒智慧党建”。侯隽主持的北京市党建研究课题《高校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研究》成功结题并荣获好评,彰显了其在党建研究与实践中的前瞻视野。通过采用“轻VR”“网络舆情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创新党建活动的形势与内容,有效促进了“研究成果”向“管理育人”的有效转化。


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管理育人生根

侯隽同志紧扣国家脉动,创新实践“党建+科研”模式,以党建为轴心,深度融合科研与人才培养,拓展了管理育人的新路径。通过吸纳研究生深度参与科研智库项目,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等,确保思政教育与科研活动同频共振,培养了一批兼具科研能力和政治素质的精英,实现了育人工作的高精度与实效性。

侯隽同志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学校党委布局的国重、国舆、国传“三足鼎立”的战略平台,坚持“一个党委、一套管理团队”,强化党建引领科研,促进平台间协同,巩固了党建在科研工作中的引导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侯隽同志统筹各平台围绕“媒体”“数据”“人”三大核心建设,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大任务,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智库支持。向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委等部门提交内参报告2000余份,其中10余份获中央领导批示,为服务国际传播战略及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贡献了重要智力支持。特别是在国家重大活动如全国两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赢得了中央与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侯隽同志的带领下,“三国”科研平台承担涵盖媒体融合、国际传播关键领域的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包括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2项国家重大委托项目,确证了党建引领下“管理育人”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效。

侯隽同志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及创新精神,不仅深化了党建与育人结合,还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布局与实践探索,为党建工作设立了新标杆,生动诠释了如何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管理育人实践深植土壤、开花结果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