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秦瑜明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4

教育育人先锋

一、基本情况

秦瑜明,男,19739月出生,山西长治人,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副主任,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兼任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全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理事。

近五年主创作品两获中国新闻奖,获评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带领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所在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指导学生项目参加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金奖一项、银奖二项并获国赛及北京市赛最佳导师奖,主创系列短视频获评北京党员教育电视片评选一等奖,策划融合出版物入选中宣部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一项、教育部年度主题出版物两项。


二、工作事迹简述

1.立足学校特色 围绕国家需求 答好高等教育“新时代三问”

中国传媒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秦瑜明同志在传媒大学学习工作三十二年,亲历从电子媒体时代到数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变革,参与创立中国广播电视教育事业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艰苦历程,二十四年教师生涯政治立场坚定,把工作置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思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师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一流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以实际行动认真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

秦瑜明同志在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中坚持教学、科研与创作三位一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前沿引领”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才为己任,发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与平台辐射作用,不断深化面向智能融媒体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思路,成果丰硕:团队四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并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个人近三年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北京艺术基金项目各一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各一项。

2.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作品思政+活动思政”的特色育人模式

教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建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作品思政+活动思政”的特色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发展。

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中挖掘智能媒体、数字技术潜力,拓展应用场景,指导学生以媒介技术赋能场景传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主持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框架下‘四史’教育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项目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将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与主流媒体平台共建红色资源公益传播矩阵,深挖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创新传播模式,让红色资源走出展馆大门,实现云端联动,让红色文化破壁出圈,打造一系列爆款红色文化产品,主要项目有:

数字资源库红色云展厅》——深耕红色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挖掘,实现全国31省市自治区百余家红色革命纪念馆联网,网上传播量超11亿,人民网互动量超30万,获评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入选“建党百年融媒体精品案例”。

系列短视频《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革命纪念地》——聚焦“第一题材”,强化“一体传播”,集萃展示革命纪念地承载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精神内涵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于2021年6月25日至7月18日庆祝建党百年的最重要时间节点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荐置顶轮播频道一体推出,播放量超2100万。

百集视频微党课《红色文物青年说》——邀请全国105所高校青年学子讲述红色文物故事,将党史学习教育从“老师讲学生听”转化为“青年讲青年听”,运用智能视听、超高清虚拟影像等技术提升党史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2021年7月1日央视网上线,获北京党员教育电视片评选一等奖,入选教育部2022年主题出版物选题。

此外还有百集短视频《百年先锋》、百集音频节目《我的入党故事》以及以23个亚非语种传播的短视频集《我们正青春——百年大党里的年轻人》等作品分别在学习强国、央视网、党建网、教育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媒体平台及一些海外主流媒体机构刊播,《百年先锋》入选中宣部及教育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同时深入研究全媒体时代用户接受心理和互动行为,探索适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表达的视听产品新样态。研创具有鲜明融媒体特点的新形态短视频《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解码中华文化基因》《十年百变》《行走中国》等系列在中文及英文主流媒体平台刊播,引发海内外社会反响;指导创作《中华传统节日贺帖》系列小程序成为互联网节日景观,其中清明节小程序《鲜花献英烈》2022年获评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优秀案例及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技术赋能“新闻+”推荐案例。

3.实践赋能 思想铸魂

坚守东方学人谦谦君子的人格操守,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注重对学生媒介道德、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生带着学术兴趣和人文关怀深入社会,树立家国情怀。

本着“以思想塑造为灵魂指引,学术能力与创作实践能力相辅相成”的教育思想,以深度解读融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和用户深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为先导,以跨专业融合为特色,以国内外重要赛事为参考,结合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学、出版学、网络传播学建设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提升,进而强化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指导实践。

以教学、科研、实践服务社会:开创我国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首创为视障人群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项目“光明影院”通过全国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超两亿用户,引领无障碍信息传播模式服务残障群体,助力中国人权话语构建,助力《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落地”,为世界无障碍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开展多种媒体形态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拍、H5、AR、MR等新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联动融合媒体教学平台实现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跨媒介形态与传播介质的融媒体教学生态重组,聚焦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选题,主动契合“对口援疆”“南水北调”“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中联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记协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等机构完成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委托课题或咨询报告,创作北京市对口援疆纪录片《走进和田》获五个一工程奖, 编创我国首个无障碍媒体融合报道《好在有你》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得到学生认可,学生的课业总结如此表达心声:“在每个人都在试图追求速成方法的时候,您教给我们的坚持弥足珍贵,课程就是一种信念,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是在履行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有人都有一个骄傲的理由——就是我们曾经上过您的课,谢谢老师给每个人一次超越自我的机会。”学生的认可是最好的鼓励,鼓励自己更好地将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植根中国大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