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郑月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3

教育育人榜样

第一部分

  郑月,女,生于19722月,籍贯江苏徐州,汉族。无党派民主人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本科生院副院长、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大型活动创制设计研究中心负责人;兼任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影视协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知联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近五年来,郑月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教育部推荐人选、“2022年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全国教育电视优秀工作者”、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讲课程《电视节目导播》荣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材《电视节目导播(第二版)》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2018-2019年度学术成果推优活动暨第十二届“学会奖”教材三等奖,教案入选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主持课题《新时期全媒体艺术人才实践思政培养模式创新》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引领学生为党和国家重大历史时刻贡献传媒人的智慧与力量,荣获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积极贡献纪念证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个人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等。


第二部分

  郑月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培育并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以德立身,以德育人,具有博爱宽广的人文情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教学团队建设卓有成效;主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自觉将本职工作与新时代教育使命联系起来,积极思考并探索实践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新站位、新姿态、新作为。

  1. 爱岗敬业,深耕教学一线,坚持把拼搏精神、奉献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基层岗位

  郑月从教二十七八年,长期投身于一线教学实践,始终刻苦勤勉、锐意进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精湛、教学成果突出,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一线创作及高校教学人才。

  她开创并研发精进的《电视节目导播》课程,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独特品牌,也在全国高校影视专业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她撰写了全国正式出版的该课程首部专用教材,成为全国高校影视专业相关课程的指定专用教材,并广泛应用于国内电视制作业界,成为一线导播工作实务的重要参照。该教材曾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等荣誉,入选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建设重点项目、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21年,该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多年来,她致力于扶植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作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她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评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个一等奖项,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主要成员。

  她常年坚持在广播电视一线和地方高校开展专业培训,教学风范与师德品行在业界、学界均享有极高声望与美誉度。从中央媒体到地方高校,她的课堂遍布祖国南北,也深深感染了广播电视从业者、从教者,对传媒艺术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获评2022年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全国教育电视优秀工作者。

  2. 主动作为,深谙使命责任,长期服务党和国家大事与社会各界需求

  作为无党派人士,郑月充分发挥自觉、自主、自为的精神,承担大量社会工作,体现出全面的专业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她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专业判断,将艺术实践教学融入国家大事、国家需要,深刻理解国家庆典与大型文艺活动对青年学生培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她言传身教,带领博、硕、本多层次学生团队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前期策划;负责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系列活动及多部官方短片创制;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策划并创制2023年网络春晚,积极落实社会服务。她带领中国传媒大学团队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国家体育场外景和内景设计项目定向征集工作;她培养的多名学生积极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与转播工作,担任重要岗位,做出突出贡献。从个人文艺创作实践到领衔师生团队共同参与,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50周年、70周年联欢活动的创制和电视直播工作中都有郑月教授在传媒一线工作的身影。

她用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生涯诠释了文艺工作者积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典范,在奋进新时代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她自觉坚守价值理想、守护精神家园,不仅传授艺术创作的知识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观念,帮助学生通过艺术表达传递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引领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融入“共塑国家形象”的主动愿望,培养了未来的文艺工作者爱国、报国的自主能力。

3. 开拓创新,勤思学术前沿,引领新时代的传媒教育和文艺事业发展

郑月坚持做传媒专业教育的开拓者、领航者。她熟悉学校各专业发展沿革,对传媒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与创新模式具有独到建树。她在先后担任剪辑教研室主任、文艺系主任、院长助理、导演系主任期间,为相关专业研究制定了多版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稳步提升了所在学院、专业在影视教育领域的标杆作用和业界认可度,所司专业先后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她主持的多个教改项目、社科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影视传媒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参照。

她具有宽阔的专业眼界,。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型活动创制设计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她领衔国家大型活动创制人才的培养重任,推进新文科语境下高校戏剧影视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法,卓有成效地发展了我国传媒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主持课题《新时期全媒体艺术人才实践思政培养模式创新》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她善于总结教学管理经验,积极思考创新育人路径。她在学校教务处挂职副处长以及担任本科生院副院长期间,负责全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主持落实以适应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未来传媒、国际传播领域前沿,紧扣我校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优势,面向未来的“中传特色”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案的筹划制定与实施工作。

她身体力行,富于创造性地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可持续的实践发展平台。她带领学生将实践教学成果成功转化为公众文艺作品——原创音乐舞台剧《周末要毕业》连续三年在全国九个剧场公演二十四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高奖项“优秀创业项目”奖、2014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最佳演出奖”等多项荣誉。

她领衔师生团队负责参与了2010年、2014年全国大学生电视节和中国传媒大学2020级、2021级、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等重大活动的全流程创制。她在实践思政、典礼育人中创新“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实践教育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学院、跨专业的有机协作与深度融通,提升传媒人才的培养观、质量观,主动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使命。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创作者,郑月始终站在祖国需要的第一排。多年来,她秉持高标准、严追求的职业素养,践行传媒人构建国家形象媒体表达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拓引领新时代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文艺事业发展的观念眼界、思维和能力,用模范行为与优秀育人成果为国家、为首都文化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树立起新时代高校教师和文艺工作者的典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