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张静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7

服务育人榜样(先锋)


  张静同志2009年博士毕业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十几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尽心尽力甘做学生飞翔的“隐形翅膀”,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张静、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博士,学生工作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一直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为学生、家长及教师各个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迷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有自杀或精神疾病风险的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访问学者期间,参与美国多起校园危机的干预和中国留学生的咨询,校长的认可。


  二、校园危机干预,守望学生生命安全

  校园危机干预则是需要承受极大压力去守望生命的重要使命当校园中有心理危机发生时,张静从不退缩,无论是深夜还是休假,都及时将专业的心理支持给予危机学生和院系。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共进行了几百例危机干预,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有一次,有一名学生已经买好了安眠药,她陪伴了学生一天一夜,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同意接受咨询和治疗。 近几年来,随着学生心理危机的数量急剧增多,张静老师带领团队加大力度与各学院联动协调,实现密切对接、精准服务,每个老师都会定期联系学院工作负责人开会和展开教研,构建点对点、一对一的危机案例干预和汇报机制,最大限度的实现危机状况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障学生生命和校园安全稳定。同时未了更好的支持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张静老师创立了学院+家长+心理教师的联席制度,开办心理危机学生家长成长团体,理解家长,支持家长,与家长共同解决困难的个案,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曾经参加过团体的家长说“张老师的团体辅导,是我们暗夜里一束光,给我们的家庭、孩子带来了生的希望”。


  三、守好初心,踏实进取,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张静负责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全面工作,工作中守好“爱心、细心、真心、专心、责任心”,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健全一套机制,强化全覆盖式服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断健全“健康教育+心理筛查+24小时热线+精准访谈+咨询服务+危机处理”六位一体的心理工作机制,2021年度和2022年度分别开展两季两万余人的心理筛查和心理访谈工作,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百余场,心理值班全年不断线,2022年自疫情爆发以来,第一时间开通24小时疫情防控心理热线共接听200余个电话;驻守隔离点拨打1000多个一对一访谈电话;发现并干预心理危机共200余例。

  2、搭建一支体系,加强服务精准度。

  通过构筑“一网一线”“一点一面”“一专一心”“一督一促”“一家一校”的1+1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精准度,提升危机识别的效度,提高心理服务的温度。

  3、打好一套疫情“组合拳”,拓宽心理服务途径。

  针对突发疫情,打好疫情防控的组合拳。第一时间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隔离点学生一对一电话精准访谈;推出情绪调节系列条漫;录制积极情绪系列短视频;此外开设“阳光心态 温暖相伴”、“我的宿舍我的家”积极心理团体沙龙;组织“云上伴读---积极情绪的力量”等一系列的精品讲座,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4、形成一系列成果,开创后疫情时代工作新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化疫情的“危机”为教育的“时机”,为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拓思路。开设融媒体直播互动账号,定期进行抖音直播,共计直播20余场;录制抖音小视频30余条;针对新生家长开展《送给家长的“心”礼物》主题直播互动讲座,观看人数3000+;利用“白杨心畔”微信公众号的重要宣传阵地,发表文章900余篇;创新线上+线下的心理访谈形式,在2022级新生心理筛查工作中,参评率达99.84%;创新举办一系列艺术疗愈工作坊,主题包括盆栽疗愈、正念舞动、芳香疗愈、影视动画、摄影等,共计620人次参加,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5、磨炼一支队伍,做好学生隐形的翅膀。

  2009年张老师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时候,中心只有两位老师,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另一位老师调换了工作岗位,张老师独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两年,学生的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健康活动,危机干预开展的依然如火如荼,随着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2022年,中心的专职老师达到了6人,组建了一个团队。在团队建设中,张老师相信每一个的能力和努力,欣赏每一位老师的创意与付出,与老师们共创同一个梦想。近两年来,在心理中心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工作量比以前大幅度增加:咨询量和危机干预量比以前增加200%;完成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及一对一督导、小组督导、课程培训工作;培养校内心理健康课程团队……她带领着中心的团队,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传媒大学课程团队的备课、磨课成果获得北京高校同行好评;对兼职咨询师团队的培养成果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声誉,兼职咨询师团队规范化的管理和评估获得督导专家的认可与肯定……几年来,心理中心的成绩斐然:我校心理中心获“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特色工作奖”; “5.25北京心理健康节”活动最佳组织奖等。  

  带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情,带着对课程专业化的追求,几年来张老师在课程领域有了很多收获和感悟,多次参与国内同行的业务返校,得到认可。


  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前置,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近几年来,张静老师带领团队老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申请到了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重点课题和支持课题,完成了《中国传媒大学疫情期间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1年申报了《中国国传媒大学近五年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校内支持项目,2022年,张静老师申报的《“Z”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获北京高教学会重点课题。


  五、拓宽思路,利用系统的力量,将家长拉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体系中来。

  为了更好的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教育中来,张静老师一直在思考和家长的互动方式。自从2012年开始,张静老师利用新生入学报到的契机,给家长们开设《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讲座,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提前宣讲给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和常识,得到了家长的热烈好评和北京市教工委的赞扬,以及北京同行们的学习推广。2020--2022年9月,张静老师在网络上直播的家长讲座可到了一万多家长的参与。


  六 、利用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

  2020年的疫情,让很多人陷入了心理危机的状况,张静主动加入了教育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抗疫心理援助热线,为武汉中南医院提供网络团体辅导,承接了中科院心理所的“新冠康复者家庭干预项目”,给新冠康复者家庭提供公益的咨询干预。自2020年5月起开始担任幸福公益“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危机干预组专家,目前共干预危机事件50余起。为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做了四场疫情下的公益性讲座,受众人数共计五万余人。服务冬奥,为志愿者提供行前培训、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状况调查等心理服务。自疫情以来,张静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过一个周末,但是张老师觉得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更多的家庭走出困境,看到光明,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非常值得的,也是非常光荣的。

  十几年的心理工作很平凡,但在平凡中渗透着张老师对学生的点点心血,而指引她前进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是对人性的信任。她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团队的力量也有限,但是她愿意用那有限的力量,点亮希望的灯火,激发大学生们生命的活力,绽放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