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马少刚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6

服务育人榜样(先锋)


马少刚,男,回族,19641月出生,副主任医师,自1988年开始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院长。

马少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崇德向善,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弘扬社会正能量。他长期关心帮助退休教职工以及职工父母,努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非典时期,他冲在救治第一线;时隔17年的2020年,他又一次冲在了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三十年来每日无偿加班,不断提高个人水平,专业水准得到业界认可;作为校医院院长的他,大胆推行改革,从细节处服务师生;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方法,推动学校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非典时期冲在救治第一线。中国传媒大学在非典期间做到了零感染、零疑似、零转诊,这和马少刚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时任校医院副院长的他一直冒着感染的风险冲在医治第一线,一方面值守在发热门诊,接诊了近50余名发热学生,有些学生的体温甚至超过40度;一方面携带疑似患者的片子亲自前往北京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与专家会诊。甚至,还代表学校为一名被隔离的教师家属送去贴身衣物等基本生活用品。有一名学生怀疑自己得了非典,躺在校医院走廊,当时没有医生敢上前诊治,马少刚第一个冲上前去为该学生诊治。马少刚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救治前线的行为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新冠疫情面前,他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2020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不期而至,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正在全国打响。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他扛责在肩、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本色。

为了能使从湖北地区返校人员及非湖北地区返校发热人员,及时得到隔离观察,马少刚同志带领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将二楼留观房间整理出来,用作我校集中隔离观察区。在疫情之初的除夕晚上,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我校一名从武汉返校的学生,不愿意入住隔离观察区,声称要拿出让他隔离的文件依据来,那时候各种情况还不太明了,也没有什么硬性隔离规定,马少刚院长苦口婆心地做这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七个多小时,直到安排好这位学生住进隔离房间后才回家,此时已是凌晨近一点钟了。事后,马少刚同志说:只要能把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这点事不算什么。

积极筹措防控物资。人马未动,粮草先行。防控物资的保障本来就是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在防控初期,防控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只要听到哪里有防控物资,就立即前往购买,曾多次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前往超市购买口罩。

他时刻心系患者。为了解决疫情期间患有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的难题,校医院开通了“电话问诊”服务;对于医保患者不能进校园,校医院安排专人负责代开药服务。这些举措均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2022年,是新冠疫情防控最关键、最吃劲的时期,在马少刚同志带领下,校医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一是认真做好筛查门诊工作,真正发挥了前哨的作用;二是协助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我校在校师生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在校园封控期间第三方检测机构进不了校园的情况下,校医院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我校核酸检测的重任。尤其是在11月下旬,哪里有“阳”哪里就有校医院医务人员的身影;三是做好健康驿站的管理及患者的治疗工作,自20229月份至12月份入住学校各类健康驿站人员大约千余人,到了11月下旬,我校的疫情防控已由“防”进入到“治”的阶段。对于发热及确诊人员均给予了有效的治疗。为维护校园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长期关心帮助学校退休教职工及职工父母等老年患者。学校里的老师经常出差,家中老人无人照顾,马少刚常常予以帮助。除了日常关心以外,更在老人离世时给家属多加照顾。马少刚几度陪伴逝者家属进入太平间,有一次甚至代替远在外地的子女为逝者穿戴寿衣。马少刚曾在工作中接诊了一名七十多岁的急性心梗病人。他当机立断,将患者送往民航医院,并代替家属在手术前签字,为医生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代替未赶来的家属签字,也意味着承担了手术的风险,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抢救时间要紧”。

大胆改革,从细节处服务师生。2013年,马少刚就任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院长,在校医院推行各项改革。晨会时,他一再强调校医院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学校,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弘扬正能量。

马少刚就任后,购置了一批新椅子放在医院走廊里,到冬天,他多方联系,找到加工厂,为校医院的这些铁皮椅子们“穿”上了“棉外套”。这一细心的设置独校医院一家,在社会医院里也很难见到,获得了老师、同学的盛赞。

2013年底,马少刚在校医院大厅里设置了院长意见建议箱,并且坚持每天早晨开箱检查,对每条建议给予回复。对于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建议,他也会将回复公示在建议箱上方。此外,马少刚还放置了便民箱,为患者提供便民物品。出自服务师生和监督工作两方面的考虑,马少刚将自己的手机号贴在在校医院的正门口,坚持手机24小时开机,直接与患者和师生保持联系。“有问题找马院长”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习惯。

马少刚同志在工作中能切实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让广大师生满意。加强校医院的软硬件建设,拓展诊疗服务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例如:中医专家门诊的开设、口腔科的合作、理疗科的建设、检验科的建设以及临床心理科的增设等等,每一项举措,都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称赞。

专业水准得到一致认可,始终坚守临床诊断战线。马少刚同志通过自学、进修,为校医院发展了多项业务。尽管有院长办公室,但他常年待在校医院的心电图室值班,负责常规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呼吸睡眠监测五个检查项目。他的心电检测、睡眠呼吸监测都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提供给患者的检测报告基本被三甲医院直接使用,得到了阜外、安贞、协和医院的专家肯定。

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加强疾病防控宣传教育。2016年底,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在一层卫生间投放了尿液HIV匿名无关联检测服务包。马少刚了解到,学校内投放的艾滋病检测服务包存在回收检测率不高的问题。考虑到同学们在寄件时可能遇到问题,马少刚在校医院厕所设置了尿样试管回收盒,由校医院统一代寄。同时,马少刚同志也重新放置了校医院走廊里的两个安全套投放机,将其中一个移到了卫生间,更加保护了同学的隐私。目前,在校医院二楼大厅安装带有艾滋病检测盒的售卖机,此项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2020121日活动现场,校医院马少刚同志分别接受了新华社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并于当晚在新华社客户端《新视频》及中国教育电视台《e视界》栏目中进行了播出。他时常接受各个校媒的采访,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进行宣传教育。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疾病防控意识。

以身作则,无私奉献,三十年来每日无偿加班。1993年,马少刚同志开始任副院长一职,平均每天多工作两个多小时,有时还要加班到晚上910点钟。呼吸睡眠监测的设备较为繁琐,佩戴后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故需要在睡前佩戴。他会在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来到心电图室,为患者佩戴。此外,他曾接诊了一名患有脊髓侧索硬化(渐冻症)的病人,坚持每天上门注射,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直到病人去世。病人家属对他提供的长期治疗十分感激,大加称赞。在家人的支持理解下,马少刚同志一直坚持着这种无偿加班的奉献精神。

在马少刚同志的带领下,校医院已连续十年在年终考评中被学校评为先进单位,他个人也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