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君现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主任,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和政治学理论教学工作。课程项目研究成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初探》荣获2008年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2019年度年终工作考核连续2年评为优秀。面对这些荣誉,她表现得十分谦虚:“我只是做好了我应该做好的事情。”
“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的基本原则。”吕老师认为,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和责任引导学生成长。而她也在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亲身示范着这一理念。
吕老师总会及时解答回复学生们的疑惑。她对我们说:“在我的生活里,工作和休息没有明确的分界,只要是学生们给我发的微信或者邮件,我都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她的一位研究生去年参加北京市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临近交稿,夜里十二点左右发邮件给她,请求她帮忙审改,她连夜审阅订正。看到老师逐字逐句的修改意见,学生深受打动。
“认真”是吕老师的为师之道。她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视野要宽广,但做事一定要踏实,点滴小事见成效,细节之处要认真。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认认真真完成日常学习中每一件事做起。吕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这一品质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养成这一终身受益的习惯。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极为复杂、特殊的课程,覆盖在校大学生各个学期,具有教学题材的重大性、教学内容实时更新性、教学周期超长性、教学规模超大性、教学课时分散性等特点,这使得该门课程组织实施非常难。从2006年开始,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负责人,她亲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我校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运行的每一环节。2018年7月,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获批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建设项目,首次尝试“时政讲堂+SPOC课堂+课堂公众号”的课程运行模式。课程新模式运行初始,她从方案设计、团队组建、平台培训、外校调研等各个环节殚精竭虑、亲力亲为。有时开玩笑说“为此头发都秃了”。即便如此,因为参课人数多、涉及年级广、多学期开设等原因,新模式运行时还是出现了许多让教研团队始料未及的状况,吕老师与团队老师有时凌晨一两点钟还在微信中商讨处理方法。面对学生和教育教学的新变化,她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反复请教技术人员,掌握平台运行的机理,以身作则。在现行的“时政讲座+SPOC慕课+课程公众号”有序、规范、完善的课程模式下,是吕老师及其团队夜以继日的探索和付出。
吕老师深知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相结合。在课程设计理论与创新教学的融合发展中将思政内容推进同学们的生活中,只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正确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她说:“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不乏信息本身,而是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分析和解读。”
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她说,“科研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而科研的课题也应该来自于教学。”吕老师认为,尤其作为一名公共课的老师,应该将科研和课程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吕老师的学生们都评价她是一位“严师益友”。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雷雅琪回忆道,“毕业论文审查、答辩过程中,都会有同学开玩笑地说害怕吕老师点评我们的论文,担心被老师抓住痛脚”,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吕老师学术水平和认真态度的肯定。而平日里的吕老师温柔可亲,她似乎有着一股莫名的亲和力,能够让学生们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打开心扉,给予学生们理解和安慰。
吕老师一直被腰椎间盘突出所困扰。一次下课后,有同学察觉到了老师的不舒服后悄悄为老师让路。吕老师提及此事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一个公共课的老师,学生给我一个关心的眼神、为我让个路就让我感动了。师生之间的默契有时并不需要言语来表达。”全心付出,不求回报成为了吕老师身上最令人打动的优秀品质。
“我建议同学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唯有此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它承载着吕艳君老师对同学们的真切期待和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