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2013年专题会议
文件汇编
校工会
2013年4月17日
目 录
一、会议通知-------------------------------1
关于召开专题教代会的通知
专题教代会会议议程
专题教代会日程安排
专题教代会代表团讨论地点
二、会议讲话-------------------------------
《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解读
大会决议
领导讲话
三、大会主持词----------------------------------------------
预备会主持词
第一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主席团会议主持词
第二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四、附件-------------------------------------------------------
主席团名单
执行主席名单
大会报道
中传党办字〔2013〕6号
★
关于召开专题教代会的通知
各代表团、各位代表:
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我校将召开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3年4月17日(星期三)13:30—18:30。
请各位代表于13:20前入场完毕,13:25召开预备会议。
二、地点:综合实验楼400人报告厅
三、会议议题:审议《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
四、出席人员:全体正式代表、列席人员
请各位代表提前安排好工作及个人事务,务必准时参加会议。
会议文件将于4月15日(周一)上午发到代表手中,开会时请自带。原则上代表不许请假,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请提前向党校办请假。
联系电话:65779307 马老师
附件: 1.会议代表分团名单
2.列席人员名单
中国传媒大学教代会执委会
2013年4月12日
附件1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
教职工代表大会2013年专题会议代表分团名单
第一代表团:共28人
团长:刘守训 副团长:刘春梅
陈文申 | 吕志胜 | 张 海 | 刘春梅(女,满) | 王 晖 |
张育华(女) | 车 晴 | 胡智锋 | 李晓华 | 张根兴 |
梁 岩 | 刘鹏楼 | 赵 怡(女) | 裴 鸣 | 许学峰 |
刘守训 | 曾原纪 | 许存良 | 夏 丹(女) | 刘广玲(女) |
李 峰 | 刘海静 | 高作志 | 孟昭德 | 孙靖(女) |
杨旭东 | 林 林 | 庞 亮 | | |
第二代表团:共21人
团长:房 颖 副团长:周靖波
苏志武 | 吴延熊 | 毕根辉 | 于 杰(女) | 屈善孝 |
黄 勇 | 卢 晋 | 周靖波 | 毛 欢(女) | 赵子建 |
王大中 | 乔培基 | 宋立欣(女) | 房 颖(女) | 薛玉田 |
李俊梅(女) | 刘立新(女) | 赵建丰(女) | 焦方立(女) | 张 润 |
刘杰锋 | | | | |
第三代表团:共19人
团长:刘 灵 副团长:王晓红
李培元 | 袁 军 | 丁俊杰 | 高晓虹(女) | 胡 芳(女) |
陈作平 | 何苏六 | 王晓红(女) | 功 敬 | 张晓红(女) |
秦瑜明 | 丰纯高 | 刘 灵 | 冯丙奇 | 刘英华 |
张国珍(女) | 逄增玉 | 董克柱 | 张莉莉(女) | |
第四代表团:共20人
团长:白岚玲 副团长:何 兰
田维义 | 蔡 翔 | 白岚玲(女) | 张 晶 | 李 众 |
范 周 | 雷跃捷 | 何 兰(女,满) | 盖莲香(女) | 严 玲(女) |
耿 芳(女) | 丁维莉(女) | 丁硕瑞(女) | 马建丽(女,回) | 张鸿声 |
刘笑盈 | 闫佩英(女) | 李水仙(女) | 卜希霆(满) | 张洪生 |
第五代表团:共18人
团长:伍建阳 副团长:金北平
刘利群(女) | 李兴国(满) | 伍建阳 | 蓝 旭 | 李 伟 |
周 涌 | 关 玲(女,满) | 张歌东 | 刘书亮 | 曾遂今 |
金北平 | 马建中 | 赵宁宇 | 由继业 | 涂中文 |
翁 佳(女) | 李 昕(女,回) | 栾洪金(女) | | |
第六代表团:共20人
团长:高慧燃 副团长:贾秀清
胡正荣 | 高慧燃(女) | 张晓峰 | 齐向梅(女) | 杨 勉 | |
叶 菁(女) | 毛明华(女) | 张桂珍(女) | 唐自新 | 李怀亮 | |
王 越(女) | 梁郑丽(女) | 贾秀清(女) | 李停战(女) | 寇德广 | |
吴玉莲 (女,蒙古) | 倪学礼(蒙古) | 费广正 | 薛永斌 | 王 雷 | |
| | | | | |
第七代表团:共17人
团长:刘剑波 副团长:杨占昕
高福安 | 刘剑波 | 李增瑞 | 蒋 伟 | 周世正 |
许信玉(女) (朝鲜族) | 杨 成(回) | 杨占昕 | 孟 放(女) | 姜秀华(女) |
骆新全 | 金立标(回) | 郭娅莉(女) | 李 军 | 张 霞(女) |
池振明 | 王永滨 | | | |
第八代表团:共15人
团长:徐宝泉 副团长:马少刚
廖祥忠 | 王 志 | 徐宝泉 | 周 哲 | 谢京跃 | |
王 路 | 张 辉 | 陈立公 | 陈 红(女) | 常 颖 | |
李晨辉 | 周恩全 | 刘瑞斌 | 廖扬发 | 马少刚(回) | |
| | | | |
附件2
列席人员名单
在职人员:44人
仲呈祥 | 郑维林 | 孙 杰 | 姜纳新 | 贡爱强 |
曹银生 | 鲁景超 | 侴述成 | 黄升民 | 张 傅 |
李佐文 | 王保华 | 闵惠泉 | 曲宗生 | 柯惠新 |
周华彬 | 张绍刚 | 刘 昶 | 侯 敏 | 乔保平 |
孟子厚 | 夏征宇 | 张 勤 | 居继龙 | 胡国荣 |
于文华 | 潘 力 | 赵子忠 | 路应昆 | 申金霞 |
王希辰 | 李丹林 | 金铁霖 | 徐沛东 | 任金洲 |
秦自生 | 彭文祥 | 寇宏亮 | 张树庭 | 王淑娟 |
张鹏洲 | 黄心渊 | 董关鹏 | 战 琦 | |
离退休人员:18人
王茹英 | 杜进成 | 张巨才 | 金洪海 | 孟庆荣 |
关铁忠 | 程玉岭 | 刘云华 | 曲海亭 | 毛蓉来 |
贾俊清 | 吴 军 | 池孝缁 | 王谨言 | 张 文 |
孙中一 | 唐永香 | 施益群 | | |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 2013年4月12日印发
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议程
上半段主要议程:
1.听取袁军副校长作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说明;
2.分团讨论。
下半段主要议程:
1. 大会交流发言(每团5分钟);
2. 通过大会决议;
3. 陈文申书记总结讲话。
2013年专题会议日程安排
会议名称 | 时间、地点 | 内 容 | 参加人员 | 主持人 | |
| 4月17日(星期三)13:15——13:25 地点:400人报告厅 | 参会人员签到入场,按指定位置就座,清点正式代表人数。 | 全体 正式代表 列席人员 | | |
预备会议 | 4月17日(星期三) 13:25——13:30 地点:400人报告厅 | 通过大会主席团名单 | 全体 正式代表 | 刘利群 | |
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 | 4月17日(星期三) 13:30——14:00 地点:400人报告厅 | 1. 宣布开会,唱国歌; 2. 听取袁军副校长作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说明。 | 全体 正式代表 列席人员 | 刘利群 | |
各代表团 讨论 | 4月17日(星期三) 14:10——16:10 地点:各代表团会议室 | 1.讨论《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 2.讨论大会决议(草案)。 | 全体 正式代表 列席人员 | 各代 表团 团长 | |
大会主席 团会议 | 4月17日(星期三) 15:20——16:10 地点:综合楼904室 | 1.听取讨论汇报; 2.讨论通过大会决议。 | 主席团 成 员 各代表团团长 | 高福安 | |
16:10—16:20参会人员入场,清点正式代表人数。 | |||||
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 | 4月17日(星期三)16:20——18:30 地点:400人报告厅 | 1.大会交流发言(八个代表团各派1人发言,5分钟); 2.宣读大会决议; 3.通过大会决议(举手表决); 4.党委书记陈文申总结讲话。 | 全体 正式代表 列席人员 | 高福安 | |
18:30晚餐(在400人报告厅门口发快餐) |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
各代表团讨论地点
序号 | 代 表 团 | 团 长 | 副团长 | 讨 论 地 点 |
1 | 第一代表团 (正式代表28人、列席代表17人) 机关各部门 | 刘守训 | 刘春梅 | 国际交流中心405会议室 联系人:陈娜9270 |
2 | 第二代表团 (正式代表21人、列席代表2人)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体育部、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电视台 | 房 颖 | 周靖波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会议室 |
3 | 第三代表团 (正式代表19人、列席代表5人) 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 | 刘 灵 | 王晓红 | 国际交流中心401会议室 联系人:陈娜9270 |
4 | 第四代表团 (正式代表20人、列席代表6人) 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艺术研究院、传播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出版社、青岛传媒文化基地建设办公室 | 白岚玲 | 何 兰 | 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会议(综合实验教学楼六层) 联系人:刘雪英 13717610136 |
5 | 第五代表团 (正式代表18人、列席代表5人) 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 伍建阳 | 金北平 | 国际交流中心406会议室 联系人:陈娜 9270 |
6 | 第六代表团 (正式代表20人、列席代表5人) 政治与法律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MBA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 高慧燃 | 贾秀清 | 2号楼1218会议室 |
7 | 第七代表团 (正式代表17人、列席代表2人) 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 | 刘剑波 | 杨占昕 | 信息工程学院会议室 (主楼一层) 联系人:马丽华 9368 |
8 | 第八代表团 (正式代表15人、列席代表1人) 后勤管理处、校医院、资产管理处 | 徐宝泉 | 马少刚 | 2号楼909会议室 |
注: 1. 在职列席人员请到本单位所在代表团参加讨论;
2. 离退休列席人员在南院老干部活动中心讨论;
3. 大会主席团在实验教学楼904室开会。
《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解读
副校长袁军
2013年4月17日
各位代表:
根据党委常委会的安排,现在我对经常委会审议,同意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的《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向大家做一个说明和解读。共分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学部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这段话,明确了我校开展学部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概括地说,就是八个字:理顺关系,提高效率。
所谓“理顺关系”,就是要解决我校学科发展中多年来的遗留问题,理顺学科内部的关系、理顺学科之间的关系、理顺学科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我们要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首先要有学科能够跨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因此,我们把学科建设始终放在学校发展的龙头、核心的位置,并提出了“优势学科创一流,基础学科入主流”的学科发展思路。争创一流学科是要靠自身竞争实力的,学科内部力量分散,聚合不起来,就很难使学科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如果学科内部再出现无序竞争态势,那就只会削弱自身力量。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合则强分则弱,在当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学科之间积极协同合作,就能共同发展获得双赢;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孤芳自赏,只能是制约发展;在学科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缓进也是退,最终难免被淘汰的结局。建立学部制,不仅要使学科内部形成合力,而且将在学科之间搭建起更大的合作共享平台,让我们学校得天独厚的“小综合”学科优势实现最大化。
大家知道,新一轮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的一级学科评估,我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八个一级学科参评,两个学科排在全国第一(新闻传播学与人民大学并列第一;戏剧与影视学独占鳌头),还有两个学科进入本学科全国前十强(艺术学理论第6、设计学第9),另有两个学科得分位次也进入了前35%。这个结果跟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民间机构搞的学科专业评估为什么不一样?根本原因就在于,民间机构的评估采集的数据不全面,随便拿一个学院、一个系的数据,就作为某一个学科专业的评估依据,反映不出我校学科的整体面貌。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评估中,我校整合了各参评学科分布在全校各单位的资源,按照各项评估指标,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和材料,应该说这就是整合全校学科力量得到的结果。按照目前我校学院、研究院的架构,一个一级学科下属若干二级学科分散在几个单位,甚至是研究方向还分别设在不同的单位,如果资源不加以整合,用一个单位的力量去比拼,那就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结果。比如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评估材料,就整合了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传播研究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资源,以及学校职能部门双肩挑干部的成果。戏剧与影视学也是如此,整合了戏剧影视学院、艺术研究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等单位的资源,还有散在其他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多位专家的成果。(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也是整合了几个学院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和成果)
(每次学科评估、重点学科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增列,由于我校学科资源分散,学科办和校领导都要做大量的协调、整合资源工作,有时候协调起来还很艰难,不像综合大学,一个学科,至少是一级学科,就集中在一个学院,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非常明确,减少了不少内耗和管理成本)
近些年来,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校的学科体系,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一些学科专业逐步分化,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空间,同时带来了教学科研机构的不断增加,这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近两年根据国家颁布的新的学科专业目录和学科管理办法,我校对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特别是自主增列的二级学科)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学科布局基本稳定。但由于教学科研机构过多,不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且无法真正实现学科资源和学术力量的有效整合。因此,建立学部制这样一种新的学科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破解影响学科发展的难题,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还有,学科的健康发展,还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理顺行政管理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赋予基层更多的学术权利,进一步推进教授治学,使管理成为学科发展的助推器和润滑剂。
所谓“提高效率”,就是要解决我校目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问题。我校现在的学院、研究院、教学部共计24个,比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直属高校中与我校规模差不多的学校都要多。教学机构过多势必造成资源的分散与不足。一方面,表现为资源短缺紧张,去年底年终工作汇报,各单位反映上来要求学校解决的问题共计梳理出239个,其中相当比例的问题与资源有关,要房子、要人、要经费。另一方面,表现为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各单位资源不能共享,办公场地和教学设施使用率不高,此外还增加了管理成本。虽然学校近年来下了最大的气力,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包括朝阳路北的校园扩建、高井西校区,以及正在进行的内蒙古饭店路南北花园村2.6万平米房产的租赁项目等等,很有成效,但非常艰难),不可能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只能通过内部挖潜来缓解压力。建立学部制,能够将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整合利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可以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实现行政与学术合理分权,使管理的程序简化,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第二,基本原则。
学部制改革的原则主要是“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理顺学科关系,整合学科资源,集成群体优势,促进交叉融合,“入主流、创一流”。第二,有利于科研力量整合,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协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重大发展战略。第三,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形成学科专业的共享平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此外,还要有利于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本次学部制改革,从酝酿调研到学部设置方案的拟订,再到征求各学院(研究院)主要领导的意见,提交党委常委会反复讨论研究,已有一年多时间。校党委始终坚持“通盘设计,统筹兼顾,切合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这项工作。本学期,在学校春季干部会上正式拿出了经过12次修改的《学部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中层干部和博士生导师的意见;紧接着又连续召开了六场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教学一线教授和青年教师、以及机关干部代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部设置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4月9日,校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学部设置方案》。根据校党委常委会的要求,今天将这一《方案》提交教代会审议。
第二个问题:关于学部的定位和设置
学部制改革,近十几年来已成为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一大热点。一些“985”、“211”大学纷纷开展学部制改革(我们粗略地调研统计,大概有三四十所。直接动机有的是因为多校合并,通过学部制改革重新搭建学科组织架构;有的是为了整合学科资源,理顺关系,形成学科发展合力)。在我们学校,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永恒话题”,并且进行过学部改革的尝试。这次把学部制改革又提上议事日程,学校组织专门机构做了广泛扎实的国内外调研,相关职能部门也进行了专项调研。可以说,现在我们对于学部制的认识、对于先行改革院校经验教训的了解,比以往都要全面深入。
第一,关于学部的定位。
从学校管理体制来说,学部是两级管理中的一个层级。建立学部制以后,学校实行“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三级建制”包括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单位;“两级管理”即学校对学部实行直接领导和管理,学校委托学部对学部内设学院(研究院、部、中心)实行领导和管理。
对于学部的设置,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做实的”和“做虚的”。早在十多年前,我校就曾架构过“新闻传播学部”、“影视艺术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三个学部。由于当时的内外环境和条件,这三个学部的定位不是“实体”,只是把它们作为比较虚的、同类学科群的协调机构,因此,实际的作用发挥有限,也正由于这样,学部是有名无实。尽管这几个学部机构没有延续推进,但毕竟是十多年前就体现了学校协调、整合、利用资源,发挥学科整体优势,提升办学效益的诉求、愿望和目的。近年来,一些兄弟院校学部制改革的经验也证明,学部做虚的没有太大的意义,由于没有人、财、物的实权,不可能达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目的。因此,党委常委会一开始就定下来,这次我校的学部设置一定要做实的,要切实赋予学部人、财、物实权,将二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部。它相当于一个“大学院”,但赋予的权限比现在的学院更大。
从管理职能来说,学部是学校下属统筹协调相关学院(研究院、部、中心)的工作、兼具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职能的二级机构,是拥有人、财、物等独立权力的实体;同时,也是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是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部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授权对内设学院(研究院、中心)进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财务核算、硬件设施、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同时承担学术发展指导、学科布局协调、学术评价和学科相关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学术管理责任,加强学科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建立更加合理的学术标准和评价体系。
第二,关于学部的设置。
学部一般按照学科门类或大类设置。结合我校学科现状和发展规划,目前拟设置4个学部: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理工学部、文法学部。
新闻传播学部:设2个学院1个研究院:即,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
艺术学部:设3个学院1个研究院1个中心:即,戏剧影视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
理工学部:设3个学院:即,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理学院。
文法学部:设2个学院1个中心1个教学部:即,文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挂靠)。
以上学部的组成与划分,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门类或大类(即门类与门类的结合)进行的,“新闻传播学部”是根据新闻传播学科在我校的特殊地位,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之所以要按门类或大类、一级学科来设置学部,是因为,我校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服务的面向比较特定,但就学校学科的总体结构而言是综合的,即我们常说的“小综合”,涉及到文、工、艺、管、经、法、理等七个学科门类,按照学科门类进行整合,学部内学科的相关性较强,学部外学科的界限也较明晰,也有利于学科“入主流”,跟国家学科建设的口径对接,有助于学科“创一流”目标的落实,同时可以避免因过于强调特色而造成新的发展瓶颈。
我校设置这样四个学部,对于他们的结构与定位是这样考虑的: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理工学部,这三个学部的定位是“创一流”,其中,前两个要创世界一流;理工学部要创国内一流。
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新一轮学科评估有重大突破,全国排名第一,可以说已经进入国内一流甚至是领先水平,下一步的目标是冲击世界一流学科。教育部学位中心领导对我校给予了高度评价:进步快,“小”学校取得重大突破,这样的学校很少。还说,这次全国390多所高校参评,2个学科以上排名第一的学校只有19家,其中,3个以上(含3个)排名第一的学校只有10家,因此,你们学校全国排名是并列第11。你们8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4个排名前十,很不简单。
我校的工科进步也很快,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新一轮学科评估在参评单位增加近一倍的情况下本学科排名第26,与上一轮学科评估相比上升了9个位次,得分位次处于前35%,可以说进入了本学科第二军团的前列,下一步的目标是向国内一流迈进。
艺术学部是由同一门类的五个一级学科所在的学院、研究院组成的,相互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专业教学内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需要资源整合。
理学是工学的基础性学科,相关性很强,因此组成一个学部。
第四个文法学部,包括了文学、法学两大学科门类,在我校都属于基础学科,共同的建设目标都是要“入主流”,加上几个教学单位体量都不大,因此整合为一个学部。一些兄弟院校也是将文学和法学整合在一起,组建学院或学部。文法学部所属单位,学科实力有强有弱,但作为基础性学科,学校都将进一步加强建设,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并借助学部制改革这一难得的契机,为基础学科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避免在优势学科加快发展过程中被边缘。
关于学部的设置,还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点,在上述四个学部之外,学校还根据一些教学单位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和职能任务的特殊性,保留少数直属学校的学院(部),即“五院一部”。这六个单位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基础性的教学单位,要面向全校组织教学。包括外国语学院、体育部。外国语学院与新闻传播相关的部分专业调出去后,意味着学院发展的重新定位,不再直接承担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建设任务,而要着力加强公共外语教学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
第二种情况是目前体量较小又不便与其他学科归并的教学单位,即属于经管学科的经济与管理学院、MBA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个学科门类在我校虽然也属于要“入主流”的基础学科,但与文法学科门类相关性不强,不适合归并在一起;加上经管学科所在教学单位如单独组建学部,体量太小,学科实力较弱。因此,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决定这两个学院仍然保留现有建制,暂不并入或组建学部。
第三种情况是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试点学院改革的有关精神,学校选择的两个试点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广告学院,他们将按照教育部关于试点学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我校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品牌专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国际上也独树一帜,其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与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即与我校几个学部的学科)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将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确定为我校特色人才培养试点学院。
广告学专业,也是我校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一个品牌专业,在全国高校广告学专业中位居第一;广告学院还是国家工商总局设立的国内唯一的“国家广告研究院”和唯一的“全国公益广告研究基地”所在单位,也是中宣部、国家工商总局确定的15个全国公益广告制作高校的牵头单位。从学科归属来看,全国几百所高校的广告专业分归多个学科,有的在新闻传播学、有的在美术学或设计学,也有的在工商管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可见广告学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学校将广告学院确定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试点学院。
需要说明的第二点,与学部同时建设的还有“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围绕“传媒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这一主题开展建设。目前中心主要由新媒体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传媒科学研究所等现有机构组成。下一步,协同创新中心还将搭建三个平台:“国家传播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平台”、“国家影视、动漫精品协同创作及‘走出去’平台”、“跨媒体全球舆情与大数据处理平台”。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将采取动态联盟等多种方式,以项目为纽带形成全校一盘棋,目标是申报成功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需要说明的第三点,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中属于交叉学科原来需要跨学院联合培养的,学部成立后多数将在学部内得到解决,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少数需要跨学部、或跨直属学院培养的,学校将搭建校级的联合培养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比如国际新闻专业,可以尝试由新闻传播学部和外国语学院进行2+2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综艺节目主持、新闻节目主持,可以尝试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艺术学部、新闻传播学部进行3+1培养等。
第三,学部的组织架构和干部配备。
(1)学部设学部长、副学部长岗位,由学校聘任,实行任期制。学部内设学院(研究院、部、中心),设院长(或主任)、副院长(或副主任)岗位。学院下设学科召集人和本科专业负责人。
(2)学部设立党委,设学部党委书记、副书记岗位。学部党委下设学生党总支;学院可组建教工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
(3)学部设立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与岗位评聘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分别承担相关领域的规划、标准制定、评审、决定、推荐、审议和教学指导等职责。同时,学部应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或民主管理委员会)、教授会等民主管理机制。学院一级应设有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组等学术组织。
(4)学部一般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科研与学科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处理学部日常事务。
第三个问题:关于学部的主要职责和权限
学部除了拥有原来学院一级的权限之外,还被赋予更多的权限和职责,当然,学部组织架构的搭建为其承担和履行好更多的职责提供了客观条件。
学部成立后,原来学院(研究院、部、中心)承担的党政管理工作由学部统一负责,包括党群工团、学生工作;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督导、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国际交流、财务核算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学部内设学院(研究院、中心)直接对学部负责,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项工作的实施运行单位。学部的主要职责和权限在《方案》中明确了十个方面,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为了进一步落实两级管理、重心下移,适应学部制建设需要,学校职能部门拟向学部下放更多的权力。具体内容在附件2中。
学校赋予学部更多的职责和更大的权力,其基本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将二级管理的权力集中于学部,把学部管理机构做实;从而避免学部和学院“两头实”造成的多一层管理机构。二是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民主管理的机构与机制,给予教师更多的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权力,逐步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制衡,进一步推进教授治学。
第四个问题:关于与学部设置相应的其他调整方案
为了适应管理重心下移,以及学部制“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要求,学校还制订了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校属科研机构的相应调整方案。
1.关于职能部门的调整。
经过调研,我校职能部门的设置,符合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与同等规模的学校相比,机构数和职数都不算多。因此本次机构设置只做了局部调整,组织部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学科建设办公室与发展战略规划处合并,成立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其他现有职能部门机构不变。
2.关于直属机构的调整。
成立“实践实验教学中心”,由实验教学中心(不含艺术教育部)、中传电视台合并组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其他直属机构不动。
3.关于校属科研机构的调整。
在高校,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为了避免教学科研“两张皮”,借鉴其他高校做法,这次调整将校属研究机构全部划归相关学部管理,明确了归属,有的直接并入学部,有的挂靠在学部。具体内容在附件1和附件3中。在学部挂靠的科研机构作为学部的下属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部重点研究机构保留原级别和独立运行机制。
各位代表:
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学部制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学部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很大,它既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学部设置方案的制定必须慎而又慎,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现在提交教代会审议的这个《学部设置方案》已经是第14稿,上了七次党委常委会进行研究,并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和原则通过。希望各位代表站在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以主人翁的责任和精神,对这一《方案》进行认真审议,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对《学部设置方案》的说明和解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专题会议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的决议
2013年4月17日
2013年4月17日,我校召开了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专题会议。会上,袁军副校长对《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以下简称《学部设置方案》)作了解读和说明,各代表团对《学部设置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议。
代表们认为,学部制改革是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推进二次创业、争创世界一流学科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符合国际大趋势,对于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学部设置方案》指导思想和原则正确,、明晰,将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实施改革的重要原则,符合我校实际,抓住了改革的关键;学部定位与设置科学合理,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代表们本着立足全局的原则,以对学校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学部设置方案》中有些内容和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
大会原则通过《学部设置方案》。
大会要求,对各位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研究,对《学部设置方案》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大会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为顺利完成学部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早日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2013年专题教代会上的总结讲话
校党委书记 陈文申
2013年4月17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
刚才,代表们用你们神圣的手,原则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表达了你们对学校推动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也展示了全校上下抓机遇、谋发展的共识和决心。
这段时间以来,学部制改革是校内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也强烈感受到了大家对事关学校重大改革问题的关切。因此,在春季工作会议之后,学校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不同层面广泛听取意见,对方案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但即便如此,也还是很难做到让各相关单位和同志们都能比较满意。学校非常理解在一些老师中间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顾虑,甚至是纠结,有些问题会在下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关注。
在参加分组讨论和主席团听取各组汇报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这个改革方案就像一篇文章,同志们都在帮它润色。可以说方案是汇集了教代会集体智慧的结晶。会上,也有同志问到,提交表决的方案通过之后,是不是就不能修改了?我想不是的,学校会认真对待同志们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特别是在下一步的具体实施中,还要做深度的细化和完善。
刚才,八位小组代表在会上做了很好的发言,充分体现了代表们在推动学校改革中的大局意识和境界。我想学校领导一定和我一样都非常感动。方案虽然原则通过了,但我们心里明白,这里面包含了一部分大局意识的赞同票。在开会之前还有老师向我反映一些不同的想法,但在大会的表决上大家都投了赞同票,体现了一种境界。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党委,谢谢代表们的理解与支持,谢谢同志们的大局意识。改革是一种探索,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我相信有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改革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果。
在春季工作会议上我和苏校长都专门谈了实施学部制改革的意义,这段时间同志们也给予了充分的了解和理解,这方面就不再说了。下面我仅就学部制实施之后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谈几点意见。
第一,希望各单位要从参与高等教育竞争,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去推动学部的建设与发展,力争迈出新的步伐。
同志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上周四(4月11日)《新闻联播》播出了《“2011”计划首批认定名单公示》这条新闻。不难发现,在批准进入2011计划的队列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行校校、校所、校企等跨部门的横向联合,凸显了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新思维。
2011计划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工程。媒体上把它称为是继211和985重点高校建设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战略工程。许多高校都把它作为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是卯足了劲。从这次167个竞争者中杀出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我们看到两个新动向,一是强者也不敢懈怠,实施强强联合,比如量子物理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它们集结了北大、清华、中科院三个国内顶尖的研究单位,汇聚了20多位院士,数百名科技精英,被业内誉为“金三角”;二是在体制和位势上不占优势的地方大学,如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它们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它们采取了横向联合的方式,提升了实力,异军突起,成为创新中心的领军单位,在首批入选的14家中占据了3席,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这一情况说明各高校都在努力把握机遇,强者力图把优势拉得更大,变得更强,弱者通过整合内、外部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乘势而上。可以说,大学之间的竞争已是不可回避的一种态势,我们要做到的应该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改革中加快自身的发展。
今天的学部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学校为应对竞争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是通过打破体制机制的壁垒,推动学校内部的要素从孤立、封闭、分散的状态向汇聚、开放、融合的方向转变,整合资源参与更广泛的竞争与合作,这从本质上与2011计划的思路是一致的。
十年前,我校通过努力进入了211工程建设行列。如果当时没有把握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恐怕很难有今天的发展局面,更不好说能否会有两个全国第一的学科了。因此,希望成立后的学部务必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放眼国际高等教育和建设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认真梳理学部成立后凝聚在一起的力量,用好用足整合后的优势资源,一定要争取迈出新的步伐。
第二,学部的领导务必以高尚的境界担负起新的历史责任。
学部制是学校酝酿了十年的一项改革,也是学校谋求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对于涉及到的单位而言,大家将面对一个新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是需要时间适应和磨合的。适应和磨合的结果如何,领导班子的和谐和凝聚力无疑至关重要。
毛泽东同志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单位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领导班子;一个领导班子是否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主要领导。未来各学部工作状态如何,是对各单位领导的重要考验。
学部制实施之后,中层干部的换届和学部、学院的领导班子建设将是学校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同时进行。学校党委将会密切关注学部制成立后每个领导班子的工作状况。希望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能够用心用情投入新的工作,以高尚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面对新的大家庭的成员,切切实实担负起改革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应有贡献。
第三,学部党委、工会、教代会、共青团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环境,建设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和谐之家。
在学部制方案制定过程中,广大教师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建言献策,为完善方案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部成立之后,一个新的大家庭将成为大家彼此工作和交往的舞台。希望走到一起的各个单位和每一位同志,为了共同的事业,能够超然于过去的单位分界,不过多拘泥于原有的利益格局,彼此包容,真诚相待,甚至讲点哥们义气,肝胆相照。只有这样学部大家庭才能够和谐,才能够凝聚。
我知道,这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座的都是广大老师的代表,希望你们充分发挥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志从大处着眼,共同维护我们新建的大家庭。不管怎么说,13亿人中就我们这些人因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事业走到了一起,多少也是一种缘分。相互关照是一种境界和美德,虽然你们不是“自我恋爱”,但已经走到一起了,为何不能多一些彼此的关照和支持呢?希望同志们珍惜共事的缘分和情谊,彼此多换位思考、体量、理解和支持。
学部党委要担负起推动改革的责任,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和共青团的作用,凝聚学部的全体同志,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共建和谐的大家庭。
第四,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以深化改革的思想,关注和听取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发展需求,从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的角度为学部制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
学部制改革是学校改革与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步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状态。刚才第八组的发言代表也提到了,希望加大机关部门的改革力度,我想我在这里说的也包涵这个意思。因此,学部制实施后,各职能部门要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进一步认真调研,了解各学部、学院改革后的具体需要和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学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政策、资源的倾斜,把该下放的权力一定要下放到位,推动学部和学院的工作更好开展。学校党委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文化建设的高度,研究制定推动学部、学院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与氛围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经过近60年的努力奋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传媒大学的传承发展,每一代人都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希望我们这一茬人能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改革年代,以学校的事业为重,超然于个人得失,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再次谢谢各位代表!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
预备会议主持词
(2013年4月17日下午13:25 )
刘 利 群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158人,实到 120 人,缺席 38 人。符合法定人数,可以开会。
一、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预备会议现在开始。
二、第一项,代表审议并通过大会主席团、秘书长、副秘书长建议名单。
根据《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中关于“教代会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应有学校党、政、工、团主要领导和教师及其他代表性人员”的规定,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中关于“主席团成员应由学校各方面人员组成,其中包括党政工主要领导干部、教学科研人员”等的规定,本次专题教代会主席团由以下29人组成,他们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俊杰、王 志、王 晖、王晓红、田维义、伍建阳
刘利群、刘剑波、刘春梅、吕志胜、何 兰、吴延熊
张育华、李停战、李培元、苏志武、陈文申、周靖波
庞 亮、胡正荣、赵 怡、徐宝泉、袁 军、高福安
梁郑丽、曾原纪、廖祥忠、蔡 翔、裴 鸣
秘 书 长:赵 怡
副秘书长:庞 亮
请审议
大家如果没有意见,鼓掌通过!
(请大会主席团成员上主席台就座)
三、第二项,代表审议并通过《会议议程》。
根据《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中关于教代会专题会议议程的有关规定,本次专题教代会议程是:
听取袁军副校长作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说明
请审议
大家如果没有意见,鼓掌通过!
四、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预备会议议程进行完毕。
谢谢各位!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2013年4月17日下午13:30 )
刘 利 群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158人,实到 120 人,缺席 38 人。符合法定人数,可以开会。
一、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2013年专题会议现在开始。
二、请全体起立,唱《国歌》。请坐下。
各位代表,根据《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和《中国传媒大学教代会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学校党委决定,今天召开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下面进行会议议程:
请袁军副校长作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的说明。
第一阶段的全体代表大会议程进行完毕,请各代表团团长按照日程安排组织好代表讨论。下午15:20召开主席团会议,请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各代表团团长15:20前到综合楼904室开会。下午16∶20全体代表准时回到会场,继续 进行后面的议程。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
大会主席团会议主持词
(2013年4月17日下午15:20)
高 福 安
各位主席团成员:
现在召开我校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大会主席团会议。
本次会议应出席人数29人,实到会 22 名,因事、因病请假 7 名,符合法定人数,可以开会。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两项:
1.听取各代表团讨论汇报;
2.讨论通过大会决议(草案)。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各代表团按顺序汇报讨论情况
(汇报完毕)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讨论大会决议(草案)
请何兰教授宣读决议(草案);
请主席团审议,若有意见请发表。
(稍停)没有意见(或意见发表后,请有关部门根据大家意见进行修改)。
大家鼓掌通过。
主席团会议到此结束,请大家到400人报告厅继续参加大会。
散会。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
第二次全体会议主持词
(2013年4月17日下午16:20)
高 福 安
本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158人,实到 114 人,缺席 44 人。符合法定人数,可以开会。
现在举行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
一、首先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八个代表团各派1人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按顺序发言)发言人名字:
二、下面请何兰教授宣读大会决议
有意见的请发表,(稍停)现在进行举手表决:
同意这个大会决议的代表请举手,
不同意的请举手,(如果有,当场宣布人数)
弃权的请举手。(如果有,当场宣布人数)
本次表决按照教代会选举规则,同意人数已超过应到人数半数以上,全体代表鼓掌通过。
三、下面请党委书记陈文申同志作总结讲话
刚才陈书记在讲话中就学校学推行部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做了强调,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入贯彻。相信《方案》的实施对学校协调学科发展与行政管理,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竞争实力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段仅供参考)
本次会议议程全部完成。现在我宣布: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闭幕!
通知:1.会后请各代表团把讨论记录本交到主席台。
2.校工会为大家准备了晚餐,请在出口处领取。会后老师们可以就近组合打出租车回家,的票于4月24日(周三)前到校工会报销。
散会!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教代会
主席团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俊杰、王 志、王 晖、王晓红、田维义、伍建阳、刘利群、刘剑波、刘春梅、吕志胜、何 兰、吴延熊、张育华、李停战、李培元、苏志武、陈文申、周靖波、庞 亮、胡正荣、赵 怡、徐宝泉、袁 军、高福安、梁郑丽、曾原纪、廖祥忠、蔡 翔、裴 鸣
秘书长:赵怡
副秘书长:庞亮
第一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主持人:刘利群
第一排:陈文申、苏志武、李培元、刘利群、袁 军、胡正荣、
吕志胜、丁俊杰、伍建阳、刘剑波、李停战、何 兰、
曾原纪、梁郑丽
第二排:田维义、高福安、廖祥忠、蔡 翔、吴延熊、王 志、
王 晖、张育华、周靖波、王晓红、刘春梅、徐宝泉、
庞 亮、裴 鸣、赵 怡
第二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
主持人:高福安
第一排:陈文申、苏志武、李培元、田维义、高福安、廖祥忠、
吴延熊、蔡 翔、王 志、王 晖、张育华、周靖波、
王晓红、刘春梅、
第二排:刘利群、袁 军、胡正荣、吕志胜、丁俊杰、伍建阳、
刘剑波、李停战、何 兰、曾原纪、梁郑丽、徐宝泉、
裴 鸣、赵 怡、庞 亮
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
4月17日,我校召开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讨论并审议通过《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教代会全体代表、列席人员、离退休人员代表出席会议。学校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等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刘利群副书记、高福安副校长分别主持了全体会议。
会上,首先由袁军副校长作《学部设置方案》说明的报告。他对学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学部定位与设置、学部主要职责和权限、相关事项,以及学部设置及构成情况,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校属科研机构调整方案等作了详细的解读,其中特别强调了学部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意义,介绍了《学部设置方案》的形成过程。
随后,八个代表团分组对《学部设置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议,各代表团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对此次学部制改革及《学部设置方案》予以充分肯定。本着立足全局的原则,以对学校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代表们对方案中部分内容和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
代表们认为,学部制改革是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推进二次创业、争创世界一流学科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流,符合国际大趋势,对于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学部设置方案》指导思想和原则正确、明晰,将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将“三个有利于”作为实施改革的重要原则,符合我校实际,抓住了改革的关键;学部定位与设置科学合理;设置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在听取各代表团交流汇报后,大会主席团宣读了第一届教代会2013年专题会议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学部设置方案》的决议,全体与会代表以举手表决的形式,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
陈文申书记作会议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对教代会代表们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及对学部制改革的充分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要认真听取代表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尽最大努力把这项改革做好。
围绕下一步学部制改革的实施,陈书记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各学部要从参与高等教育竞争、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去推动学部的建设与发展,力争迈出新的步伐;二是加强学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部领导务必以高尚的境界担负起新的历史责任;三是新组建学部下属各学院、研究院及教职工要破除原有利益格局,彼此包容、真诚相待、肝胆相照,努力搞好融合,学部党政工团等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之家;四是学校各职能部门要高度关注和认真听取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发展需求,从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的角度,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下放权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学部制改革和学部、学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陈书记最后指出,全校教职工要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实施和推进学部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学校对学部制改革高度重视,围绕《学部设置方案》,曾先后召开了6次干部教师座谈会、7次党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并经过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学部设置方案》经过了14次修订,本次讨论通过的“方案”,还将充分吸收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同时,学校还要制订推进学部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操作细则”。《学部设置方案》将与学校中层干部换届同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