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汇编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11-06-16浏览次数:473


目      录
 
1、我校组织部分优秀教师赴延安参观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报道    (1)
2、忆30年前人民广播的寻根之旅
……………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  赵玉明 (8)
3、用延安精神做好教育工作                       
………………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哈艳秋  (14)
4、感受延安文化  
………………………………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教学名师  刘丽文  (18)
5、赴延安学习感想
……………………动画学院博士生导师  创先争优 “育人标兵”  路盛章  (27)
6、延安行    
…………………………………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李 伟  (31)
7、感受延安精神——写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之际 
……………………………………………………校工会常务副主席  赵 怡  (34)
8、汲取力量再出发——延安行的思考   
……………政治与法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齐金贵  (39)
9、延安参观学习活动感想     
…………………学工处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李 萍  (42)
10、弘扬延安精神,为学校二次创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管理处党总支书记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周 哲 (46)
 
11、学习延安精神,积极投入二次创业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朱立谷  (50)
12、伟大的历程——赴延安考察有感       
………………………………理学院讲师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田少华  (53)
13、弘扬延安精神 推动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   
…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曹三省  (57)
14、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  
……………………体育部副教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白敬锋  (61)
15、延安参观学习心得  
……………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张俊  (64)
16延安学习心得              
………………媒体管理学院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刘钰  (68)
17、延安纪行随感                 
………………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韩东 (71)
18、延安行随感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张路斯  (75)
19、发扬延安精神,探索教书育人真谛——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与网络中心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王兆华  (77)
20、来到延安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第四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喻 梅  (81)                          
21、赴延安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校工会白婧妍  (85)
 
我校组织部分优秀教师赴延安参观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报道
 
2010年9月17日-21日,我校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创先争优活动“育人标兵”,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教师等一行30人在校党委副书记李焕生带领下,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活动期间,参观团瞻仰延安革命旧址,走访人民广播的诞生地,与当地高校进行了交流。
    70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开播;今年9月10日又迎来我国第26个教师节。以此为契机,校工会、党委组织部特别策划了此次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
    9月18日,参观团成员抵达延安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
巍巍宝塔山、绵绵延河水,见证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的不平凡岁月和辉煌伟业。
 
 
 
延安革命纪念馆气势恢弘、资料丰富,一组组图片、一座座塑像、一件件实物,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唤起了老师们心中永不逝去的红色记忆。
 
 
 
 
 
   
 
 
 在杨家岭、枣园,简陋的窑洞、朴素的陈设、感人的图片,仿佛都在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这里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生活历程,生动地展示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老师们睹物思人,感慨颇深,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很大震动。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曾为抗大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解说员生动的讲解,现场的图片、展品将大家的思绪带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延安岁月,对于抗大精神也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
 
    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是此行的重要内容。9月19日,参观团来到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首先参观了位于清凉山南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
 
延安新闻纪念馆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参观期间,我校广播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结合自己早年策划、参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史料收集的宝贵经历,为老师们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人民广播的发展历程。
    走出新闻纪念馆,老师们登上清凉山,远眺宝塔山、延河水,并参观了中国广播林以及部分新闻单位旧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天,老师们还参观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领略了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风采。
    路经南泥湾旧址,老师们在大生产运动纪念碑前流连,追思当年359旅垦荒南泥湾的难忘岁月,深刻体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9月20日,参观团前往延安大学学习交流。座谈会上,双方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以及师德和校园文化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合作开展延安精神学习活动,为中国高教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行了探讨。会后, 老师们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得到了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9月18日晚上,延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冯继红会见并宴请了李焕生副书记及参观团全体成员,当地艺术家为参观团表演了精彩的歌舞节目,我校教师也通过朗诵、合唱等形式展示了传媒大学教师的风采。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丰富和发展。参观团成员归来后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学习活动汲取了精神力量,净化了心灵,开阔了视野。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校“二次创业”,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忆30年前人民广播的寻根之旅
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 赵玉明
 
 
 
今年是我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前身)开播70周年。延安台的创建标志着人民广播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新纪元的序幕。在纪念人民广播70周年之际,不由得回忆起了30年前,我组织策划并参与了的那次人民广播寻根之旅,即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的调查活动。
我是1959年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从事中国广播史教学工作的。当我从老广播那里得知延安是人民广播的诞生地之时起,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有朝一日,一定要到延安去走走看看,一是瞻仰久已向往的革命圣地,亲身实地感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二是寻访延安台旧址,调查人民广播艰苦创业的史迹,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孰知世事难测,70年代前期曾两次策划赴延安之事但均未成,直到20年后的改革开放初期我的这一殷切愿望才得以实现。
1979年春,新华社历史调查组拟前往延安、陕北考察该社旧址。我闻知这一消息后,迅即向新闻系领导汇报并提出随同前往的意见。延安台从1940年冬开播到1949年春迁往北平之前,虽然多次迁址更名,但在内部机构上一直是新华社的一个部门,起初叫广播科,后改为口头广播组,继又扩建为语言广播部。随同新华社同志一起调查,既有助于我了解新华社的全貌特别是文字广播与语言广播的关系,同时也可丰富和充实新华社历史的内容,是个互补双赢的好方式。我的建议很快获得双方领导的同意。这次调查于当年7月成行。我们先后在延安、瓦窑堡考察了新华社多处旧址(含延安台编播部门和发射台的旧址),历时一周。但由于日程安排所限未能前往太行、平山等处的旧址考察,因此可以说,此次调查只完成了新华社在延安和从延安撤出后随党中央转战陕北部分行程的考察。尽管如此,对我来说,能与新华社老同志一起朝夕相处,重温新华社战斗历程,使我获益良多。返京之后,我一面整理此行调查研究所了解的情况和资料,一面向校系领导提出对延安台从1940年12月创建,1947年3月撤出延安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并先后迁址太行、平山直至1949年3月迁进北平前的情况作一次全程考察的报告。1980年春,我的报告获准,人民广播的首次寻根之旅进入准备阶段。经多次向温济泽等老延安、老广播请教,并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的调查方案要点是:
调查组定名为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历史调查组(以下简称“调查组”);
组长为齐越,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原陕北台播音员;成员有:赵玉明,新闻系讲师;刘洪庆,播音系助教;郭镇之(女),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共四人。
聘请三位顾问:杨兆麟,原延安(陕北)台编辑,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主任;钱家楣(女),原延安(陕北)台播音员,时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李志海,原延安(陕北)台机务人员,时任中央广播局某发射台台长。
调查目的:考察延安(陕北)台编辑部、播音室和发射台旧址,了解当年延安(陕北)台艰苦创业、战斗转移的历程,补充广播文字史料之不足,通过调查总结,培养广播史教学人员,提高教学质量。
行程安排:北京——西安——延安——瓦窑堡——西安——邯郸——涉县——邯郸——石家庄——平山——石家庄——北京(下划线地方为考察点,其余为路经地)。
中央广播局和北京广播学院有关领导同志十分重视这次调查活动。广播学院副院长杨一明同志听取了调查活动方案汇报后对我说:学校对你们的调查寄予很大希望,做好调查是个贡献,写好广播史,才能把革命传统传下去。当他听说,调查组准备乘飞机到西安,然后乘陕西省广播局准备的汽车前往延安时,几乎以命令的口吻说,陕北很困难,路况也不好,不能坐汽车,一定要坐飞机去延安!另外又嘱咐我:调查组老同志多,行程安排不要太紧张。根据他的意见,我又与陕西、延安广播局通电话,告知行程变更事项。
调查组于8月27日离京,至9月23日在石家庄做总结,前后历时近1个月,行程约3千公里,在沿途有关省、地、市、县广播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调查组几位老同志的回忆和辨认,先后考察了延安(陕北)台旧址14处,主要有:延安清凉山编辑部、王皮湾发射机房和播音室、盐店子发射机房和播音室、瓦窑堡(子长县)史家畔编辑部以及好坪沟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河北涉县西戌村编辑部和沙河村播音室、河北平山县张胡庄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河北井陉县库隆峰发射机房和播音室以及天户发射机房等。陕北台在西柏坡附近原编辑部所在地的几个村庄因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时均被淹没,已无迹可寻了。在调查中,我们对上述旧址所在地均一一拍照,有些窑洞和房屋还丈量了面积。凡是现属某单位使用或为老乡居住的,均在调查报告中注明单位名称或老乡姓名,以便以后核查。我们还根据调查所知,绘制了多幅延安(陕北)台旧址分布图。
1980年对延安(陕北)台艰苦创业和多次战斗转移旧址的全程调查,再次证实延安是人民广播的发源地,以延安(陕北)台为代表的解放区广播事业培育了人民广播的优良传统,奠定了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基础。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如今,这次寻根之旅已过去30年了,但近一个月调查中那些难忘的往事仍然不时浮现眼前,值得记述下来,以为留念。
调查组(含顾问)共7人,是个老中青三结合的集体。齐越和三位顾问均过知天命之年,其中齐越最大,将近花甲。他是1947年春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西戌村(今河北省涉县境内)参加陕北台编辑工作的。8月间,经试音考核合格,成为了陕北台的第一个男播音员,也是陕北台迁进北平前该台唯一的男播音员。抗日战争时期,他虽曾在西北大学读书,却并未去过延安。但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和人民广播的发源地,却是他多年来一直向往的地方。在广播学院共事期间,我们两人曾多次谈起赴延安之事。这次他欣然担任调查组组长,绝非偶然。众所周知,齐越为人热情豪爽,严于律己。在调查中,我们多次爬山越岭,他总是一往直前。9月2日,我们在王皮湾、盐店子考察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旧址时,一天爬了两座山。盐店子播音室窑洞旧址在山顶上,有500多米高。我们劝他不要上去了,他口头答应,但实际上一步不落后地紧跟大家,边走边说:我是既来之则上之,非上去不可!进到当年播音室窑洞里,他激动地呼叫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宏亮的声音在窑洞内回荡,引得大家笑了起来。调查组的三位顾问:老杨、老钱和老李同志,都是老延安,而且都在延安台工作过,而后又亲身经历了延安(陕北)台战斗转移的各个地方,与其说是顾问,还不如说是向导更确切。他们三人带着调查组一一指点,找出各地当年编播部门和发射机房的旧址,你说我讲,互相印证,同时又回忆当年工作、生活情景,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说起这次调查的顾问,实际上还有一位虽未同行,但却时刻关心和指导着这次调查的温济泽同志。他是当年新华社语言广播部【也即延安(陕北)台编辑部】的主任,亲身经历了延安(陕北)台战斗成长的过程。进城之后,他曾盼望再返延安、重温当年的战斗生活。听说我们这次组团调查后,十分兴奋,多次与我谈起当年工作、生活情景,还根据回忆为我们画了清凉山上新闻出版部门旧址的分布图。说起当年撤退延安之前,他亲手将一批延安台的材料埋在清凉山上,希望我们这次去能找到。遗憾的是,根据他的回忆,我们在山上查找了几个疑似点,但都长满庄稼,又限于时间和人力,终于未能完成他嘱托的任务。我也曾多次请他同赴延安,但由于刚接任筹办伊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之职(院长为周扬,病重住院),诸事繁忙,难于前往。他同意夫人钱家楣同志作顾问前往。离京之际,他又亲临我家,为我们调查组送行。返京后,我向他作了汇报,他又抽出时间审阅修改了《调查报告》,关切之情,至今难忘。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亲身体会到当年延安(陕北)台艰苦创业的情景和电台人员与当地老乡的鱼水之情。延安台最早的机房是在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当年放置广播发射机和汽车头发电机的两孔石窑洞仍然屹立在山上。这两孔石窑洞是当年三局九分队战士在老乡们帮助下开凿出来的。顺便说一下,1985年夏天,人民广播创建45周年前夕,杨兆麟再次带摄制组来到此处,并在两孔石窑洞中间的石壁上镌刻了“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字样,使这两孔石窑洞成为人民广播诞生地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几代广播人来延安的瞻仰之地。瓦窑堡的临时播音室是在好坪沟的一座观音庙内,当年老钱在庙堂内播音,老李在庙下过街门洞内值机。附近枪炮声不断传来,他们照样坚持工作。遗憾的是这座小庙1975年因生产大队拦河淤田而被淹没了,如今已成为一片平地。老钱、老李并肩留影为念。陕北台撤出瓦窑堡时,广播设备就地埋藏。调查时,当地乡亲告诉我们,后来一部分机器设备被国民党军挖走了,另一部分被我军转移他处。我们顺便问起还有没有遗物时,谢兰英把她保存多年的一个瓷质绝缘子主动送给我们,还说:这是国家的东西,什么时候需要,我就献出来。贺老婆婆今年70多岁了,当年拾得一根铁管天线成了她30多年的拐杖。听说我们需要,主动地送给我们。当然,我们没有忘记付给她一定的报酬。在张胡庄调查时,老乡吴禄山顺口说:我家还住过一个叫李志海的呢。大家高兴地回应:你是老李的房东,老李今天来了。在播音室旧址前,老钱刚自我介绍说:我姓钱。旁边的一位老乡应声问道:你是钱家楣?齐越也高兴地找到他的房东温三娃,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齐越一再说:我到北京就给你写信,寄照片来。你要到北京来玩呀!要不,我来接你去北京住一段时间。当年播音室前一时笑声朗朗,三位顾问和老乡们一起回忆起1948年共度中秋佳节军民一起联欢的情景。那天已是农历八月十一,时近中秋,乡亲们邀请我们在村里再过一个中秋团圆节。遗憾的是,由于行程安排,未能如愿,只能临别时与乡亲们合影留念。30年过去了,我们一边为能找到当年的延安(陕北)台工作旧址而兴奋不已,一边又因齐越一句“三十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而感到难过。革命老区群众当年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翻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在新中国成立已有30多年之后,他们的居住生活生产条件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次寻根之旅的途中,调查组在延安瞻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等处的工作旧址,在涉县参观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和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通过寻根之旅,老同志回顾革命生涯重温延安广播的战斗历程。年轻同志在老同志言传身教中,受到了一次具体、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大家都感到这是一次难忘之旅。此外,从广播史的教学研究工作来说,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讲课内容,开拓了研究思路,为以后征集人民广播回忆录、编写解放区广播史、举办延安广播展览以及编印和拍摄延安广播的战斗历程的图景作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此外,这次调查活动也为培养和指导广播史硕士生的学习探索了一条新路。此前一年,1979年教育部发文,当年破格允许讲师招收研究生,同时也准许符合条件的77级在读本科生报考硕士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成为广播学院第一批硕士生指导教师。郭镇之原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以优良考试成绩考入广播学院成为新闻系77级本科生。她的一次广播史课的作业,因思路清晰、文笔简洁引起了我的注意。在1979年宽松政策的环境下,经我极力推荐,学校批准,考试合格,成为广播学院第一批仅有的两名硕士生之一。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我安排郭镇之参加这次调查活动,并由她执笔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专业课学习的考核依据。在调查过程中,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认真仔细记录调查所得,回校后经整理,执笔完成了《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调查报告》,全文约8千字,对延安(陕北)台在延安时期、瓦窑堡时期、太行时期和平山时期的14处编辑部、播音室和发射机房的旧址的来龙去脉、周围环境、人文变迁和现状均一一描述并附若干照片和图表。今天读来,仍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我和她合作还撰写了《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调查日记》,比较详细地逐日记载了当时调研活动的情景和感受(天津《广播电视杂志》1980—1981年连载)。1982年,郭镇之顺利完成学业,在广播学院通过硕士论文毕业答辩。因广播学院当年尚无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学位答辩,成为广播学院培养的第一个硕士。她毕业后在新闻系广播史教研室任教,为广播史教研工作增添了新生力量。
 
 
 
 
 
 
 
 
 
 
 
 
 
 
 
 
用延安精神做好教育工作
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哈艳秋
 
 
 
2010年9月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代表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学习考察,参观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大学等地。 短短几天时间,通过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体验,不仅让我对延安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让我深受教育。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历史阶段,1935年到1948年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断倡导铸造和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环境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21世纪,延安精神得到了新的延伸和发展,比如延安精神之后又有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它对于我们做好教育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加强延安精神学习,开展师德教育。延安精神要求我们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做好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把延安精神学深、学透,要始终把学习延安精神同政治思想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延安精神指导下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延安精神逐渐在教师心中扎根、发芽、结果。要把延安精神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坚持开展师德教育,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它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开展师德教育就是教育教师要有全心全意做好教学工作、为学生服务、严守各种纪律、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做好教学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是教学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实事求是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密切相关,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教学工作对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发挥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了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等相关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在尊重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教学工作,要在尊重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第三是科研工作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日新月异的历史条件下,延安精神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延安精神要求我们在科研工作上要坚持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开拓进取、不畏艰苦的决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既不能照搬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在新的征途中传承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大胆创新,独立自主地解决我们面临的历史课题。任何学科创新都不是天马行空。开拓创新就是回答、解决现实的学科问题,它实质上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科学的研究过程。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为此,就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空谈、浮躁和形式主义,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更加重视我们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在我国现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科研硕果。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科研工作要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首先要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特点、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的情况,我们要学习他们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学习,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人。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当代中国教育所需要的科研教学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第四是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延安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是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基地,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方面构建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发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舍己利人、团结友爱的延安精神。做到教育环境的和谐;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弘扬延安时期的学习精神,促进师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光荣传统,以及一切优秀成果,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民族、学习型的社会、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尽管我们在弘扬延安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决心进一步认真学习延安精神,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途径。把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延安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工程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不仅仅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个方面的精髓,还有随处可见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精神以及白求恩的国际友爱精神等等,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受到鼓舞和鞭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教育工作如何继承、发展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成为新时期发展我国教育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理论上与实践上对延安精神的探索,促进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感受延安文化
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教学名师   刘丽文
 
 
 
延安,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始终未被人淡忘。将其视之为革命圣地,到这里“朝圣”者络绎不绝。2010年9月17日---21日,我随学校考察团赴延安考察学习,切实地体会到了厚重的延安文化,深感不虚此行。
 
感受革命文化
到延安,我首先感受到的是革命文化的精神和境界、阳光与朝气。
延安是革命圣地,有诸多革命圣迹,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的革命领袖故居,当年开荒种田丰衣足食的南泥湾,中国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这些圣迹被小心呵护,记录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艰苦和乐观,无私和向上。这种文化应该说已经融入了延安人的血脉。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是延安人挂在嘴边、激励自己和他人的常用语——我们去黄河壶口时,坐三个多小时的汽车,十分辛劳,当时小导游就是用这句话来训导我们的。置身于这种文化,感受到的是一种壮怀激烈、淳朴伟大的高尚的美。
站在革命前辈住过的窑洞前,瞻仰他们的遗迹、文物、照片,看到南泥湾开荒的锄头和织布的纺车,看到打仗用的三八式老步枪,看到指挥部的手摇电话机,看到果核做的算盘珠,看到院中砖土垒起来的方桌和方桌上泥做的棋子,看到印刷设备的笨重落后,看到电台的简陋装置……,我突然间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一种境界和精神。
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种怎样的境界和精神!
延安时期的那些老前辈,当时都那么年轻,多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想当初他们投身革命,不少人抛弃优裕的生活,甘心受苦受难,甚至牺牲生命,他们没有任何个人的功利目的,没有任何个人的杂念掺杂其间。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救国救民!多么纯洁和伟大!那些珍贵照片、伟人的雕像,虽然沧桑却仍不失年轻气息的面孔深沉凝重,这凝重是内在境界、内在精神的自然外露。时势造英雄。民族的苦难、艰苦的环境造就了这些伟大的人物!
站在这些革命圣迹面前,我崇敬加感慨。我感到自己真的太渺小了!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如今五六十岁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
简直无法相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讲究青史留名,万古流芳。认为那才是人生价值之所在。延安的革命前辈们,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热血和生命,救民族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那些不是为了留名而留下了名字,不是为了留名而建树了功勋的人们,称得上是真正的伟大,真正的英雄。他们活得才真有价值。
看看今天那些为了“名”而弄虚作假、大肆炒作、自吹自擂,甚至雇凶害人者,真不能同日而语!
延安是老区,在我的印象中,大凡老区都比较穷,经济上比较落后。政府报告和民间交谈,不都总是“老少边穷”放在一起说吗?但是到了延安,听欢迎我们的副市长致辞,就真得改变这种观念了。工农业上的成就暂且不说,单是教育一项,就很令人刮目相看了。据说延安及其所辖地区的学校一律是义务教育,孩子从小学直到高中都不花一分钱,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真是很让人赞叹。
我们到延安大学时,正碰见几百名学生穿着迷彩服在操场上军训。学校不华丽,但干净、宽敞,楼群间隔合理,不像市区那样拥挤。学校副书记给我们介绍了延安大学情况,规模似与我校仿佛,但教师和学生都比我校稍微少一点。回北京后,我上网查了一下,说是这个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藏书142万册,是陕北最大的图书情报中心。”“学校现设21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3所附属医院,仅第一附属医院有医护人员 1800多人,其中高级职务者268人……”由此可见是相当了不得的!
虽然早就知道,这所学校是党直接设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至今已有70年历史,与很多革命家、著名学者、文学家之类的名人关系密切,但参观之后,还是为那长长的一串“重量级”名字而惊叹,革命传统的厚重在这里再一次呈现!此时此刻,我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大学“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中所蕴含着的博大的精神和崇高的内容!
我从延安大学的校史展览馆——那排朴素整洁的平房里出来,看见迎面宽广的操场上,正在操练的学生,军容整齐,年轻俊朗;回过头去,与操场遥遥相对的、依山而建的、绵延伸展的窑洞大楼,整齐壮观。不知为什么,我顿觉这里充溢着一股老革命根据地独有的阳光和朝气!置身于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身体里似乎也升腾起这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在延安,毛主席像章、十大元帅像章、革命先辈的手迹等,是主要旅游纪念品;旅游景点上摆放着三八式步枪、南泥湾的旧式纺车、带有红色领章的红军军装……。卖旅游纪念品的人指着镶着毛主席像的坠链儿不断对旅客说:这是挂到车前面的,买一个吧,会保佑你永远幸福平安的……
我不会开车,也没有车。我买了毛主席像章,不是放在车前的,是别在胸前的。
 
感受祖先文化
 
此行延安,革命文化之外,我还体会到了延安的另外几种文化。
首先是祖先文化。
延安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关系密切。《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 这桥山到底是何处,其说不一,争论颇多。而一个重要说法,就是在延安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上。此行我们虽未去桥山,但是却引起我对祖先文化的遐思。可能也是由于黄帝与延安革命文化有一段密切关系使然。
1937年的清明节,中华民族危亡之秋,历经十年内战之后,国共两党同派代表到黄帝陵祭奠,向祖先宣誓停止内战、共同御侮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的那篇祭文说:“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祭文是毛主席写的,大气磅礴,动人心魄:“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这是毛主席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向祖先黄帝发出的誓词:要以祖先那种勇武精神捍卫国土完整,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国民党代表团的祭文(据说是国民党顶级御用文人写的)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
 这篇祭文也表现了国民党“保我族类”的决心和意志。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常棣》)在亡国灭种之际,国共两党在共同祖先的麾下,走到了一起。
由此,我感受到了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巨大的凝聚作用。由此,黄帝文化也成了延安革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黄河壶口,我又一次地受到了祖先文化的精神洗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祖先的诞生地。
19日我们驱车到黄河壶口参观。
常听说近些年由于干旱等原因,黄河少水,有的地方甚至时有断流。因此我真的没敢对古人笔下的“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黄河抱太大的希望。
也许是期望值不高,到了黄河壶口,我竟然被眼前的壮伟景象给震撼了!这个据说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我面前展示了她的壮美雄姿和力量。雄浑的河水奔涌而来,激起惊涛海浪。这个无须仰观而要平视甚至俯视的特殊瀑布,其实并不太“高”(据说一般在15-20米之间),但却汹涌澎湃,水流从河床上面奔腾而下,转瞬间纠结凝聚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泻入河底,宛如从浩大高悬的水壶壶嘴中喷涌怒号而出。站在其前,顿觉地动山摇……。
我们争先恐后地拍摄这壮观的景象。我虽未如王明军一样跪在地上,手捧黄土,热泪盈眶,却也激动无比。澎湃的黄河水激荡着我的心脏砰砰作响,我顿觉五脏六腑都被冲洗涤荡,身心纯净无比,感到世间的什么名利、什么你高我低、什么斤斤计较等,都是那么地浅薄,那么不值一提!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你饱经沧桑,在这里又顽强地展示了你的博大壮美!你的气势和力量,你的一泻千里,不可阻挡——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境界和精神吗?
没有博大的胸襟和浩然的正气,还配做黄河的子孙吗?
 
 
感受宗教文化
 
在延安,我还感受到了古代宗教文化,虽然只是通过自然景观传递的感受,并不那么切实。
延安有许多道观、佛寺,这些庙宇在蜿蜒起伏的山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伫立着,绿色的草木点缀其间,琉璃瓦的顶檐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光。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参观道观,只去了清凉山的万佛寺。看到不大的延安城竟然有这样的宏伟壮观的佛寺石窟,令我大为惊讶。无怪乎人们将其与龙门、大同石窟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体力不够,只转了山脚处的几处石窟、佛堂。巧夺天工的石窟壁画和青烟缭绕的佛堂、身着袈裟的僧人,充溢着一种庄严神秘而不失华丽和宁静的美,仿佛将我引入了与远离现实的另一个世界。
可能是因为走马观花的原因吧,我对宗教文化对延安人精神面貌的影响并没有什么感觉。我只是在佛堂中看到香案上摆着供佛用的香,香案前香炉燃烧,香烟缭绕;还有一个像选举投票箱那样的箱子,里边似乎有不少的钱,是香客们投放捐资的地方。地上放着一个蒲团,供跪拜者用。
中国人对宗教不像西方一些民族那么狂热,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孔子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大概中国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态度。但是,中国人是相信善有善报的,而宗教——中国人常信的道教、佛教都是驱人向善的,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善心善举,很难生硬地与什么文化挂上钩。比方说我所亲历的一件小事。我们临走前想买点儿延安的土特产豆腐干,但延安最大超市的豆腐干竟然被我们的同伙给买光了(可见城市小,消费少,商店存货少),我们只好别寻他处。但这里毕竟不是北京,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这卖豆腐干的商店突然都不知都藏到哪里去了。经过一番东一头西一头乱撞之后,我们向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询问。这位女士极其热情,她停下脚步,先是极为认真地左思右想,继而东西南北指点着可去的地方,接着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选择最佳商场……。考虑到那最佳商场离我们住处稍远,我们没有接受这位女士的好意,而是折回原路,想就近解决问题。可走着走着就又不知所往了!这时,刚才那位女士突然从天而降,对我们说:“往那边走不远的一个百货店也卖……。”——原来她怕我们买不到正宗豆腐干,一直关注着我们!我当时大为感动,顿觉延安的百姓真热情,真善良!现在看来,这种热情善良,可能就是性格使然,不好说与哪种文化有关,但性格归根结底也受文化的陶冶。从这个意义上看,说传统文化与人为善,革命文化的急人之难,宗教文化的教人向善,与此都有某种关联也不为过。
 
感受商业文化
 
延安的商业化现代化程度与全国其他一般城市差不多。
延安的建筑高而且拥挤,狭窄土地上见缝插针矗立着楼群,商店林立,人烟稠密,给人留的活动空间很小。到了晚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耀人眼目;本来在黄土高坡上放歌的信天游被搬到了剧场,票价不菲。舞台背景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极其绚烂;声音极其高亢,强烈,听之震耳欲聋,几乎超出耳膜的承受力;观之眼花缭乱,令人头晕目眩。充满了现代社会的躁动和喧嚣(我把这看做是商业文化,不知是否合适)。
还有一种,大概也可以算作是商业文化。在黄河壶口,我们见到一位老汉。他头戴白羊肚毛巾,面孔清癯,沟壑纵横的脸上,透着善良和淳朴,是典型的老革命根据地农民形象。他坐在路边石崖上,在背后的黄土高坡和前边汹涌的黄河衬托下,显得十分安详、质朴、可爱。这真是延安的一道美丽风景!我不由得冲动地想跟他合个影。我本以为老汉会忸怩退让不自然呢,没想到他老人家慨然应允,大大方方地摆出姿势,看相机对准的刹那,自然地扬起手来,口中大喊一声:“茄子——”潇洒极了!随后便当仁不让地伸出手来,迅速接过一位老师递过去的五块钱放在衣袋里。于是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位以合影赚钱的“熟练工”了!可怎么想都有点儿别扭,无法将其形象与其行动联系起来。可能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吧——我听到一位老师在他又与人合影口喊“茄子”的时候,替他喊道:“金子——!”
淳朴的延安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也学会了利用黄河、黄土和自己形象“三结合”来寻找商机,充实自己的腰包,这无疑是一种精明的商业思维。
 
感受“窄”而“硬”的延安姑娘
 
刚到延安,导游女孩就说:“延安有三窄:街道窄,楼窄,姑娘窄。” 过了一天,导游女孩又说:“延安还有三硬,馍馍硬,土地硬,姑娘说话硬。”(馍馍硬,土地硬可能不准,记不清了)。在这两个延安特色中,都提到了延安姑娘,不由得引起了我对延安姑娘的关注。
关于导游说的“三窄”,我仔细留心了一下,大体上是不错的,延安确实是楼多细而高,街道很窄,姑娘比较苗条。至于“硬”,年轻的女导游本人就是延安人,我倒没看出来怎么“硬”,虽然她不像北京来的男导游那样总是面带微笑,唯恐不周,有点儿过于热情洋溢;但指点景色,介绍风土人情,谈起延安精神,态度都拿捏得挺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过听坐在车前边的老师说,她也挺“厉害”的,她讲解时麦克风不好使,回头质询司机“怎么搞的”时口吻挺“冲”的。不过我觉得,这也未必就算是“硬”,谁不高兴的时候没有一点小脾气呢?何况也许司机就是她熟悉的老同事呢。
所以对这一“硬”,我还真有点儿将信将疑。
不过延安姑娘没有让我的怀疑持续多久。19号那天中午,我们参观中途,在一个饭店进午餐。那天天气较热,大家走得口渴难耐,饭桌上摆放了杯子却没有水。于是我们对女服务员说,能否给点儿水,大家都太渴了。因为事先对延安姑娘的“硬”有了点儿思想准备,所以一位年轻男老师站起来,满脸陪笑地走到餐具架边,口里说着好听的话,小心翼翼地帮助女服务员往壶里倒水。那女服务员呢,则面无表情,以极为简短的几个字,硬梆梆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之后用一只手把茶壶往桌上一撂,飘然而去。
于是,我们切切实实地领教了一次圣地姑娘们的“硬”。我不由得慨叹,延安人民太有才了,竟然能用美学中的“通感”原理,用“窄”、“硬”把延安姑娘的体貌和性格特征描状得如此生动和惟妙惟肖!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或许延安姑娘以“硬”为美?
 
我离延安很近
 
乘特快火车,从北京到延安,要走大约十六、七个小时,我们17号晚上九点半启程,次日下午三点多才到。哪像到上海,睡一宿觉就到了。因此去的时候,大家总觉得路程怎么这么远!爱晕车的我更是如此。
但是后来我突然觉得:我离延安很近。
这个感觉一开始是由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引起的。
我们到纪念馆时是下午一两点钟,馆里的一个负责人抱歉地告诉我们,讲解员临时有事,得晚点来。其实这恰恰是成全了我们——我们参观的行列里有著名的中国新闻学史专家赵玉明副院长呢!于是大家怂恿着赵院长讲。赵院长的讲解很有意思,没有程式化的腔调,因为中国的这段新闻史就在他心中,所以他还介绍了一些照片背后罕为人知的故事,引起我们的唏嘘感叹或者大笑。
延安新闻纪念馆展品挺丰富,除了照片之外,还有印刷机之类的实物,更有一比一比例雕塑的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场面,观之宛如真境(有好几次我差点被骗,以为是真人)。
也许是因为我校是传媒院校,延安纪念馆里不少照片及纸质之类展品也是我校展览馆的重要展出内容;也许刚刚听过赵院长的讲解,不知为什么,参观完后,我突然感觉,我离延安很近。
回来之后,这种感觉日渐浓烈。细细想来,我的这种感觉实在还是因为此行我从延安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身影。
过去我一直只是把延安当做革命圣地看待,只把她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段历史联系起来,很少或根本没有意识到她与古代文化有什么密切关联。此次延安之行,我切实地看到了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与革命文化一起在这块土地上的灿烂绽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延安的这种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浓缩,使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的我,在内心深处感到延安离我是那么的近。
总之,此行延安,我收获不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过去走的路太少了,因此我思想不够深邃,胸襟不够开阔,气魄不够宏伟。所以,今后我路还要多走,尤其是延安这样的路……
 
 
 
 
 
 
 
 
 
 
 
 
 
 
 
 
赴延安学习感想
动画学院博士生导师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路盛章
 
 
 
 
 
 
 
 
 
感谢学校党委和工会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时间虽短但深感震撼,收获颇丰。亲身到过延安与没来过延安还真是大有分别,所以对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对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都有了更加切实的感受。下面就自己此次延安之行的主要收获做一简要汇报。
第一,延安精神永不过时,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和考察我越发明确了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肘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不断重温延安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延安精神的魅力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当年延安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家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露天上课,河边洗漱,用的是马粪纸,点的是麻油灯。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向往延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延安呢?邓小平同志一语道明,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是鼓舞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巨大精神动力。 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就是延安窑洞放射的理想之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
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仍然有着伟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三十年改革,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延安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延安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所形成的一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革命事业不断前进并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延安时代,那时政府的官员当官不像官,他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政府没有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不良作风。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之所以“只见公仆不见官”,就在于在政治上我们是真正民主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而在近些年来,由于改革开放,门窗洞开,西方世界许多不良的风气也都乘机而入。由于放松了党的建设,自由化思想泛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一些人由“社会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三心二意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个人,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学术界也有极其严重的腐败现象滋生。所有这些腐败现象的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丧失了,民主精神和公仆精神丧失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任务非常迫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政治思想工作淡化了,革命传统教育不讲了。加之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旧的封建残余思想泛滥,许多解放后绝迹的东西,死灰复燃了。什么“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颇有市场。总之,在精神文明方面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现象,急需改变。而发扬延安精神正是现实社会主建设的需要,我们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放在第一位,进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信心不足”的问题。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第二点,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作为于一名艺术工作者,我这次来延安对此有别样的深切感受。
我们亲临了1941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开会现场,重温了那篇耳熟能详的毛泽东同志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感慨万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永远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带着多年来对延安老一代革命艺术家崇敬,我在参观了延安博物馆和新闻博物馆时一一找到了他们的身影,冼星海、丁玲、凌子凤、江风、华君武、古元、王昆、立群,等等,真是倍感亲切!在那么艰苦的年代竟然产生了永垂史册的艺术经典!那正是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的革命激情所致,艺术没有激情也就没有了生命,而有了革命的激情才会有高尚情操的作品。这些作品我们在几十年前就看到过听到过,拜读过,而今却越发感受到了它无比的生命力,仍然令我们的心情澎湃不已,这就是真正艺术的魅力。
我们还去了壶口瀑布,观看了延安艺术团的演出“信天游永远唱不完”和延安当地艺术工作者及少年儿童的文艺演出,这些演出让人振奋不已使得我们更加体悟到为什么只有在陕北高原才会出现如此独特的艺术,才会出现如此激动人心的信天游。因为延安这一片大地是如此的富饶,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淳朴憨厚,这里的山川是如此的粗犷与秀丽,植根于这片沃土上的艺术怎能够不灿烂!老一辈革命艺术家正是融入了这片土地,用他们的实践的证实了成功的艺术创作的必然是时代的产物,是天地人的结合。
短暂的延安风情的体验,令我突然感受到了什么,一种创作的冲动涌上心头,作为一个动画艺术工作者,我当然太想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延安的精神,表现延安的面貌,表现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但经过这些天的思考,我越发觉得决不能停留在一时的激动,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这短暂考察与学习的感受融入到自己今后的创作中去,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那便是如何像老一辈真正的艺术家一样能够真正深切地感受时代,感受生活,从而创造出不辜负时代的艺术精品。
 
 
 
 
 
 
 
 
 
 
 
 
 
 
延安行
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李 伟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对于我这个经历过火红年代的50后来说,延安是我心中的圣地,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遗憾的是,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踏上这片热土。这次参加我校工会组织的“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习考察团”赴延安“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活动,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
我们一行30人乘北京—延安的火车经过近17个小时的旅程于9月18日下午抵达了延安。当我走下火车,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土地,心情十分激动。尤其当我们第一眼望到宝塔山,大家一起欢呼雀跃起来。我们到了延安。
抵达延安后,我们首先来到 “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按历史顺序列了11个单元,主要介绍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13年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虽然我从书本中对于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但当看到那些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使我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延安岁月,体会到了延安精神。
随后,我们又驱车来到杨家岭参观。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旧址中央大礼堂,仰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亲临中共中央办公厅驻地,抚摸当年简陋的条凳,深感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最后,我们来到了枣园。这里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等。看到当年领袖们居住的一孔孔朴素的窑洞,想象当年窑洞的灯光,瞻仰五大书记的铜像,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就是从这里走向了西柏坡,走向了北京,走向了全国胜利。
晚饭后,半天紧张且令人兴奋不已的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疲劳的感觉,几位老师结伴来到延河河畔,遥望宝塔山的灯光…….
第二天早六点我们就又踏上了旅程,向黄河壶口瀑布进发。经过大约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黄河边,还未等停车,我们就引颈远眺,啊,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只见秦晋大峡谷中,一条奔腾的黄色巨龙从天际滚滚而来,流经壶口时,由于峡谷突然变窄,加上三十多米的落差,形成U型瀑布,涛声汹涌咆哮,水花腾空四溅,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置身于这自然奇观中,耳边想起了“怒吼吧,黄河”的呐喊和“保卫黄河”的歌声,仿佛回到了延安岁月,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告别壶口的回程中,我们在南泥湾做了短暂的停留。之后,在返回延安的路上,工会领导带领大家唱起了红歌,“延安颂”、“南泥湾”、“三十里铺”……,一首接一首,越唱越爱唱。
返回延安后,我们来到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日程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人民的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发出党中央的强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将军曾赋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清凉山南麓坐落着延安新闻纪念馆,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的,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纪念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陈列共分五个单元,展出大量的文物,珍贵历史照片、文献,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和广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在纪念馆的入口悬挂着“中国传媒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顿时感到作为一名中传教师的光荣和责任。
参观新闻纪念馆后,我们拾级而上,攀登清凉山。沿途遍布革命新闻事业的遗迹,中国第一个新华书店、中央印刷厂旧址、中央印刷厂报纸分发处和印刷车间、新华社编辑部等。
当天,我们还参观了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晚上,在延安市解放剧院欣赏了 “领略红色经典品尝黄土风情——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大型多媒体歌舞晚会。
在延安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到延安大学学习交流并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
20日下午,我们就要按计划返回北京了,我们在延安一共停留了不到五十个小时,我们的活动十分丰富多彩,也十分紧张,但是激动的心情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返回北京还难以平静。是什么令我们如此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答案只有一个——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的核心在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万众一心的力量凝聚。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联系我们学校党委提出“二次创业”,就要发扬延安精神。延安之行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延安精神,焕发出了我们的激情。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将延安精神带到我们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中,使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感受延安精神
-----写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之际
校工会常务副主席  赵 怡
 
 
 
2010年9月17日至21日,我和学校部分“育人标兵”、“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及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教师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在延安进行为期三天学习考察活动。这是我第二次到延安。和第一次旅游不同,这次主要想了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立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带着“寻源”的好奇我踏上了开往延安的列车……
走进延安,如同走进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延安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城,由于历史长河曾在这里绽开过绚丽的浪花,因而被世人所瞩目和敬仰。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战斗和生活的地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是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再次来到杨家岭、枣园,瞻仰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我的视线更加清晰:在糊着白纸窗花、门窗斑驳的土窑洞里,映入眼帘的都是如出一辙的陈设:破旧的木桌、木椅、木沙发、木床,木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此情此景,仍令我心潮起伏。多少个夜晚,毛主席在油灯下伏案疾书,写下卷卷雄文。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完整地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一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确立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培育并逐渐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延安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清凉山则在同一时期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出版人才。陈毅将军有诗称赞:“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今年12月30日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70周年。70年前,1940年12月30日,夜色笼罩着陕北高原,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了一个响亮的、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声音,向全中国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她以革命的内容和民族的风格,向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传播了真理,给他们以信心和希望。这声音,标志着中国广播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来延安之前的开班仪式上,我校广播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给我们讲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王皮湾诞生的历史,我带着强烈的愿望想看看距延安19公里处的王皮湾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此行没能去成王皮湾,成了一大遗憾。因此,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成了我此行最重要的参观地点。
  延安新闻纪念馆,外型就像依山而建的一片上下三层的窑洞,整个建筑的色调是浓淡相间的土黄色。一眼望去,既分得出这是一座现代的新建筑,同时又与它身后依偎着的清凉山浑然一体,那是只有西北黄土高原才特有的颜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自然体现出一种意寓: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步入纪念馆,首先面对的是展馆序厅。序厅天顶的中央有五角星图案,五角星外圆环绕的区域内为天蓝色,周围是淡黄色,其间有一个个天蓝色线条勾成的圆围绕着中央,一圈圈向外延展开去,布满序厅天顶。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就像有一组组清晰的无线电波,从五角星中央发出,传播到整个天穹,这意寓着党的声音通过新闻机构传向全中国。序厅正中是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手书:深入群众 不尚空谈。巨石上面,一簿摊开的本册上,一支硕大的老式钢笔决然而立。这种被设计者做成古铜色雕塑的本册和钢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仿佛向人们昭示,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党的新闻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我赶紧站在巨石旁,以我是中国传媒大学一名教职工的自豪让人拍下了本文开头这张令我难忘的照片。
与通常展览不同的是,整个展厅除了展板、图表、照片和陈列实物外,展馆充分运用场景复原和景象合成技术,把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延安窑洞中的工作、生活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最典型的是在展厅二楼北侧,设计者复原了当年清凉山上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石窑遗址,在其中重现了新华社收发报室、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中央印刷厂排字车间、印刷车间、解放日报编辑室和职工宿舍六大场景。以真人大小塑造的延安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蜡像在这些石窑工作室里栩栩如生,行至此处,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放轻脚步,屏气凝神,生怕打扰了“他们”紧张的工作。
在展厅三楼,延安时代党的广播事业的初创过程通过展览得到了回放:
  1940年春,根据中央指示,组成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负责领导筹建广播电台。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设备器材的缺乏,周恩来千方百计从苏联带回了广播发射机,但在试播中因带动发电机的引擎马力不足而失败。后来,大家群策群力、土洋结合,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发动汽车引擎,再用它来带动发电机,这就是发电机房里要装汽车头和木炭炉的缘故。发射天线的铁塔是用几根木杆子连接起来的“木塔”,播音室就是一孔普通的窑洞。当年播音室外常挂着一块灰色的羊毛军毯,算是隔音设备。播音开始时没有唱片作音乐,就由播音员唱支歌。毛主席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一些唱片送给了电台。最早的播音员是两位苏州姑娘,其中一个叫徐瑞璋,她来到延安后改名麦风,周恩来开玩笑地叫她“中国人民的第一个麦克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试播音,呼号XNCR。从此,清凉山上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发挥了特有的政治宣传作用,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国民党对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十分害怕,曾密令其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每日指定专员收听”,逐日俱报广播内容,并指令“就近干扰”,甚至派特务搞破坏活动,但始终未能成功……
时光荏苒,延安时代已离我们远去70多年了。70年来,人民广播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广播事业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在推翻国民党蒋家王朝、在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起到它应有的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可以说,没有人民广播事业的建立,就没有我们传媒教育的今天。作为传媒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合格的广播事业人才、传媒人才,我们应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中作出应有的贡献才对得起革命先驱的英灵。
    走出延安新闻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人民广播事业的先驱者们身上,我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看到了延安精神,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我认为: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人民广播事业的先驱者们之所以能在十分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终于开创了人民广播事业,靠的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今天,我们继承革命先驱的光荣传统,就要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也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基本条件。
第二,坚持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就是延安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我们人民广播事业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今天中国传媒大学提出“二次创业”发展目标,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开拓者的事业心、改革者的创造性、不畏艰难的毅力、不断进取的意志,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历史新跨越。工会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建家就是建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创建“先进教职工之家”活动,为学校“二次创业”做出贡献。
    第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延安精神”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工会是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这座桥梁能够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我要用人民广播事业先驱者的敬业精神激励自己,立足本职,努力创先争优,为实现我校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而奋斗。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现在和将来,作为祖国的建设者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汲取力量再出发
―― 延安行的思考 
政治与法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齐金贵
 
 
 
9月17日下午,苏志武校长在学校召开的干部会上以《立足传媒,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新跨越》为题做学期工作讲话,李培元书记以《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为题作会议总结讲话。
会后,我们延安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就出发了。好像有意要考验我们去延安的诚意。出发当晚,北京下着小雨,周末的交通更加拥堵。导游怕我们赶不上火车,就沿着长安街西行,最终还是在离学校不远处的西大望路换乘了地铁。出地铁后,二十余人从军事博物馆步行到西客站,这样才没有误点。
这次学校组织的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在延安三天,时间很紧凑。看的东西很多,一时记不下的还拍了照片。此行的中心是围绕延安精神、纪念中国广播事业70周年(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通过参观学习,收获颇丰。在延安的实地参观,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也有了一些进一步的思考。
在延安,最直接的感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实验区。”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回延安》。对于我们来说,延安是一种沉淀于心灵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的大旗,中流砥柱,勇于担当。如果说穷人来了是为有饭吃,那么住在大城市有饭吃的青年、知识分子千里迢迢奔向延安又是为了什么?结论是,为了真理,奔向光明。
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在此总结并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十三年中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在此铸就;抗日战争的指导、新中国的建国设想、党的事业新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各个方面建设多从这里起步或实验。共产党人在陕北的山沟沟里筹划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独立和复兴的雏形。事实证明山沟里不但出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人们从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从她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巍巍宝塔山像一盏指路明灯,吸引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人纷至沓来。正可谓“天下人心归延安”,“万众瞩目清凉山”。
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实践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那一代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理想信念,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今天,我们走向延安,走进这教育的课堂。再次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二次创业点燃激情。一边参观,一边回想。仿佛李培元书记介绍暑期干部培训中正处级以上干部们学习井冈山精神的情景自己也参加了;苏志武校长讲话中的3组9个关键词也不时出现在自己的思绪中。“三传(传承、传播、传媒)”、“三学(学科、学术、学风)”、“三创(创新、创建、创效益)”。他从“理念”、“思路”和“举措”三个层面,就学校的改革创新,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历史新跨越,进行了深入阐述。围绕学期工作苏校长还提出“一致谋发展,一心求质量,一切为学生”的理念。这既是学期的工作要求,也是“十二五”发展规划起步的号角。我真地希望这个讲话,能够让今年的新生都听到。
走进延安,追问责任与使命。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坚定的是前进的信念,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汲取的是不竭的力量。
今天,我们不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宗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需要我们永远在工作中坚持和发扬。
我们,汲取力量再出发。
 
 
 
 
 
 
 
 
 
 
 
 
 
 
 
 
 
 
 
 
 
 
 
 
 
延安参观学习活动感想
学工处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李 萍
 
 
秋高气爽时节,我非常荣幸参加学校组织赴延安开展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巍巍宝塔山下,绵绵延河水旁,让我重温了中国革命那段激昂的历史。革命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难以忘怀。领袖们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领袖们的人格魅力,一次次让我眼眶发热。延安的现场亲身体验,延安的伟大精神,一次次让我心灵震撼,一次次让我灵魂净化,一次次让我精神升华。
一、深刻领会实质,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和风范。是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其核心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革命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
今天,延安精神对我们是否管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对此,胡锦涛同志讲得很精辟:“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当前学习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延安是我小时候就向往的地方。这次非常有幸去延安参观学习,我倍感珍惜。在去延安之前,学校专门召开了开班仪式,赵玉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人民广播的源头和历史,带来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使我们在临行之行对延安广播的光荣传统有了一定的了解。李焕生副书记对我们提出了要求,一要珍惜机会,潜心学习;二要充分展示传媒大学良好的精神面貌;三要思考教书育人真谛,学以致用;四要严格要求,严守纪律。
来到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领略了奇特的黄土高原风光,参观了延安新闻纪念馆和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清凉山,与延安大学进行了交流活动,听取了延安市副市长对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介绍,使我对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以前所学习、了解到的老一辈革命家是伟大而崇高的,更多的是知道他们的光辉业绩,但通过此次的现场参观,使我近距离的接触到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节,逐渐的,点点滴滴的平凡,在我的头脑中汇集起来,他们的形象更加伟大!通过讲解员生动的讲解、革命旧址实地参观、那些珍贵的鲜活的历史照片、图片,使我对1935年—1948年中国的历史和我党的历史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以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多形式多角度地系统展示了延安十三年革命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的全过程,集中介绍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十三年的斗争历史。革命前辈和先烈们为了理想,敢闯新路、敢于胜利、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使我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此次延安之行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理想课堂,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立足本职,创先争优
延安精神告诉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有一种坚定、奋斗、科学的精神、品格和风貌。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强大的敌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充满旺盛的活力。延安精神是我校发展和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提升学校各项工作,包括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水平提供指引。
一是重塑精神,投身创业。学校科学发展和“二次创业”关系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未来和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人人都要有一种“学校兴我荣耀、学校衰我耻辱”的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学校的“二次创业”,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先进的工作姿态投入学校各项工作,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努力把延安精神转化为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正确思路和内在动力,谱写学校二次创业的新篇章,为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而不懈奋斗!
二是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学习延安精神,特别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今天我们讲的艰苦奋斗,不是吃小米甚至吃糠咽菜,而是讲艰苦奋斗的精神。传媒大学今天的成就是几代中传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求真务实,深入实际,真抓实干,追求实效。不能光靠说大话,而要提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认认真真去落实,工作才会有实效。当前学校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要紧密结合学生资助工作实际,在具体工作中实现延安精神的当代转换,把延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延安精神“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是勇于创新,力争突破。 在学生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新问题,不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一般性地去抓、靠老办法去干是不行的,必须要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不能因循守旧,自足自乐。创新不能停留在认识上、口头上,创新意识要升华为具体的工作思路、方法、模式和技术,体现在工作谋划、组织管理和效果落实等各个环节中,贯穿到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
 
学习延安精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习延安精神关键在于实践,在于用延安精神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一次延安之行让我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一次亲自感受红色革命教育的实践机会。我将一如既往,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弘扬延安精神,为学校二次创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管理处党总支书记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周 哲
 
 
 
延安是陕北的一个小城,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等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在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开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唯一没有丧失的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留下了他们辉煌的战斗足迹。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南泥湾革命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抗大纪念馆进行了参观,聆听了精彩点评。所见所闻,感受很多,受益匪浅。
一、坚定信念,开创中国革命的中心
    我党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独立自主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高潮,克服了敌后抗战最严重的困难;以高超的领导艺术,使中国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性转变意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培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造就了一批革命的领导人才,积累了治党、治政、治军的一整套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分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实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六个单元,宣传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大量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绘画及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人物形态逼真,声情并茂,给人们以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
三、枣园革命旧址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当年的居室和办公的房屋都是窑洞,里面的设施很简陋,只有炕和办公桌还有一个衣柜,可以想象当时生活是多么困难,还要指挥打仗,保护群众。当年就这空荡荡的窑洞,竟然闹出了“天翻地覆”的大事来,实在令人震撼!
四、杨家岭革命旧址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中央高级干部招待所等要害部门都先后搬迁到这里。并大兴土木建起了中央大礼堂等办公、居住场所。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毛泽东杨家岭居住期间,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在这里,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
五、南泥湾革命旧址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六、延安新闻纪念馆
馆的外形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业绩。
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困难条件下,不仅要学会宣传战线上斗争的本领,而且要学会对敌作武装斗争的本领,不但要会写文章,还要会打仗。他们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的胜利捷报等喜讯就是通过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和一张张报纸,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大洋彼岸的。
七、抗大纪念馆
抗大纪念馆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置身抗大纪念馆内,观赏着件件珍贵的文物,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洗涤着每个人的灵魂。
八、弘扬延安精神,推进学校二次创业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艰难困苦时期取得胜利的法宝,在全面推进学校二次创业的今天,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源泉。在当前物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更应该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用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意志、提高素质。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推进中国传媒大学二次创业事业的发展。
2、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当前,我们要按照学校的号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积极推进学校二次创业、创造和谐后勤。切实做到自觉弘扬真抓实干之风,做一个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党员干部。      
3、延安时期党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坚持在各项工作中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解决好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和谐学校的建设。
    三天行程已经结束。通过学习和培训,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增强了党性,磨炼了意志,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会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以延安精神为动力,以实际行动为推进学校二次创业,为学校建设成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而努力。
 
 
 
 
 
 
 
 
 
 
 
 
 
 
 
 
学习延安精神,积极投入二次创业
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朱立谷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70年前,在这片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贫瘠的土地上,在经济文化落后、军事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多少年来,只是从书本上、电影中了解感受延安,这次有幸参加学校组织赴延安考察学习,通过现场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深刻体会到:延安精神是我们迎难而上,实现我校二次创业的不竭动力。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这延安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参观清凉山,我们深深体会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战斗力。荒芜的清凉山上,祠庙的石洞就是《解放日报》、新华社和广播电视部最早的编辑部门所在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新闻工作者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靠手摇人工发电,从未间断过传递党的声音;采集锅灰、烧炭自制油墨出版报纸和书籍,从未间断过传博革命的思想;延安时期的清凉山创造了传播史上的奇迹,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延安时期清凉山老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拓荒者,是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创建者,具有令人无法抗拒的精神魅力,是任何先进的设备无可替代的,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的新闻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必将在我们祖国的振兴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朝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在本世纪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校在改革发展中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能否将二次创业的工作思路和举措落到实处,任务艰巨而复杂。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到知难而进,自强不息。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千方百计把学校党委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化为力量,变成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苦干实干,推动我校教学科研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知名传媒高校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我们校历史短、底子薄,与国际一流名校相比仍然落后,这是我们的基本校情。另外,在快速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扩招后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需要完成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冲破的阻力、克服的困难和抵御的风险还很大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员教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二次创业实践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要求党员教师必须在本职岗位上不计名利、默默工作,而不是加个班就发牢骚,有怨言;必须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而不是瞻前顾后;必须做到一心搞教学,一切为了学生,才是党员教师的应尽职责。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延安精神,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扬延安精神,并把延安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传承下去,用延安精神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使延安精神在广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放射出灿烂的真理之光,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播人才和实现我校成为世界知名传媒高校的战略目标,为我校二次创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伟大的历程
                   -----赴延安考察有感
理学院讲师  创先争优“育人标兵”  田少华
 
 
 
9月10号,接到学校电话,确认参加赴延安考察团的个人信息,心中一震,真的要到延安去了。这个书本上读过、电影里见过、心中想过、梦里去过的地方,这次真的要去了。宝塔山、延河水,歌中唱了一遍又一遍,终于要真实的出现在眼前了。
9月17号下午6点,天空下起了小雨,窗外的京通快速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上了大巴,大家都有种担心,这样的路况能准时赶到火车站吗?导游与司机说他们做了详细的预案,大家稍感安心。6点30分,车开了,也许是老天真的要考验我们这支队伍,情况比想象的还糟,将近80分钟的时间,车只开到了大望路,以这样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赶不上的。按照预案,大家大包、小包地挤地铁,很辛苦,但大家斗志昂扬,笑说这样才像赴延安考察团的样子。军博下车后,所有团员步行到西客站,风尘仆仆,但大家觉得开了个好头。
一夜半天的行程,火车停在了延安站,这是一座现代化气息很浓的车站,大家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延安的第一印象。登上大巴,开始了我们的延安之行第一站----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接着我们来到杨家岭,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几处简陋的窑洞座落在一个小山丘上,很小的院落,简单的陈设,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伟人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随后我们来到了枣园,枣园又名“延园”,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1年开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先后在这里居住,领导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并召开“七大”,领导解放战争。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这里撤离,转战陕北。大家静静地跟着讲解员听着、记着,感受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精神。
当我们漫步于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的一个个窑洞之间,目睹小油灯、小火盆、小土坑等一件件珍贵文物之时,心中油然而生无数惊奇:当初我们党在那么简陋的工作环境、落后的办公设施、艰苦的生活条件之下,为什么有那么多革命先烈甘于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什么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情愿舍家园、奔延安,义无反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民群众无私作奉献、保后方,一心向党?为什么革命先驱们能指挥着一个个著名战役,作出一个个重大决策,书写着一篇篇宏文巨献,推动着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不断向胜利迈进?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寻找着答案,在静静地思考中寻找着答案,细细体会后一个声音萦绕在我们心中,那就是:靠的是一种精神支撑——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和革, 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我们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自己亲身感受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这次考察学习,也是一次精神之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育人教学工作,将延安精神内化为我们奋斗的动力及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这次延安之行参观活动的主题是: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是此行的重要内容,因为70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是在延安发出广播第一声。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9月19日,我们精神焕发地来到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首先参观了位于清凉山南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参观期间,我校广播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结合自己早年策划、参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史料收集的宝贵经历,为老师们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人民广播的发展历程。
    走出新闻纪念馆,我们登上清凉山,远眺宝塔山、延河水,并参观了中国广播林以及部分新闻单位旧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天,我们还参观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领略了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风采。
    返回延安的路上,经过南泥湾旧址,我们在大生产运动纪念碑前流连,追思当年359旅垦荒南泥湾的难忘岁月,深刻体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这次学习考察中,自己结合所见所闻,结合自身思想认识水平,以及目前自己所面临的各项工作,总是思绪万千,觉得震撼了心灵,锻炼了党性,坚定了信念,必将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一路走来,虽然时间较短,行程较紧,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栩栩地跃入我们眼帘,一件件创造辉煌的历史事件深深地印入我们脑海,一次次抑止不住的无限遐思时时地激荡我们心灵,对我们来说,直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决定了——这必将是一次受益终身的学习考察,这必将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红色之旅。
 
 
 
 
 
 
 
 
 
 
 
 
 
 
 
 
 
 
 

弘扬延安精神 推动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

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曹三省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有着13年辉煌的历史,宝塔山,延河水,土窑洞,小米加步枪,成为人们心中抹不掉的记忆。
2010年9月17日,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代表团一行寻着革命先烈的脚步来到了延安。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是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新时期发扬延安精神,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发扬传统,着眼现实”。发扬传统就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着眼现实,就是立足我们的工作实际,在这个基础上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理论内涵,扎实推动新闻工作的发展。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理论上的清醒和意志的坚定是致胜的法宝。
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延安革命和战斗了13个年头。这一段时期,是中国革命一段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个时期,抗日战争爆发,我们面对着阶级矛盾。同时,我们还面对着物质匮乏的困难处境,而恰恰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品质,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战胜了物质方面的种种困难,树立起精神方面的高尚境界和品格。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理论上的清醒和意志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通俗地讲,就是坚定的政治方向,赶跑日本鬼子,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团结率领人民群众,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战胜、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胜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三网融合的推动者,理论上的清醒和意志上的坚定同样至关重要、必不可少。搞好网络建设,推动“三网融合”,一定要保持理论上清醒,要始终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立足之本。不同时期,发展的路子、发展的方式、发展的形式可能不同,但是发展的信念没有改变,这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坚定的意志,同样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挑战,但是我们战胜了困难,走过来了。这功绩归功于党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归功于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但是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到,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坚定的意志,正是有了这种坚定的意志,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
二、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是成功的根本途径。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结果。凡是革命取得胜利、处于顺境的时候,都是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体会,对我们网络及新闻媒体的建设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们在全国推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是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结果,是广泛吸纳民智、充分尊重民意的结果,都是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结果,我们今天学习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一个最生动的体现就是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网融合”的发展,既是一个国家战略,也是政府制造的一种新需求,当然也是老百姓所欢迎的。它肯定能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使信息服务业得到长足的进步,它能使得信息网络制造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它可以使得各种软件服务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也可以使教育、医疗、卫生、健康以及我们可以设想的信息所能抵达的地方,都是可以受益的地方,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服务业的强大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对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驱动力和支撑性。 
 
三、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成功的有力保障。
延安时期,从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到普通战士,都保持着一股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都发挥着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我们今天强调艰苦奋斗,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艰苦奋斗,实际上就是一种不畏艰难、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勇气,是一种爱岗敬业、踏实奉献的思想境界。
当前,世界各国受到国际金融的巨大冲击。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必须进一步提高。要想提高含金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需要把我们现在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得到足够的延长。而广播电视的新媒体发展、乃至国家层面的“三网融合”的战略是站在这样的层面来看,对于全面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了一个引领、牵引需求、制造需求、提供发展空间的意义。同时,“三网融合”新媒体战略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三网融合的实施还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源动力,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处在这样一个黄金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战略发展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牢牢把握新媒体与三网融合的发展机遇,推动广电网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艰巨性,各试点有线网要同步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同时进一步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要明确任务要求,抓紧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有一种不怕困难的勇气,一种不怕吃苦的踏实作风,一批具有可贵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人。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回溯历史,我党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得到了全党的认真实践。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了成熟。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原则,是民主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从哲学上所作的高度概括,是无数先烈用鲜血结成的光辉灿烂的明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半个多世纪后的延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和平与宁静,以它特有的红色文明吸引着八方来客。我们在这里领略着山峦、宝塔、延河,聆听着老区的革命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旧址都勾起了人们无限的追忆,让我们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今天的延安,已不再是炮火硝烟下的塞外小城,但延安精神依旧延续,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我们每个到过延安的人,都应该牢记延安精神,贯彻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用延安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立足本职,求真务实,爱岗敬业,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踏实进取!
今天我们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其意义正在于此。我们希望,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奋力拼搏,用我们的双手,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
体育部副教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白敬锋
 
 
 
70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开播。9月18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创先争优活动“育人标兵”,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教师等一行30人在校党委副书记李焕生带领下,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校工会、党委组织部特别策划了此次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参观团成员抵达延安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等革命旧址,走访人民广播的诞生地,与当地高校进行了交流。本次活动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山下的延安城,靠什么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呢?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是我深深体会到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延安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动力,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有关中国革命运动的问题在这里都有它的章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释和说明。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丰富和发展。参观团成员归来后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学习活动汲取了精神力量,净化了心灵,开阔了视野。大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校“二次创业”,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1、   抗大精神
延安时期,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干部学校,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手为抗大制定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院校的排头兵,在进行“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更应该继承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传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学校的发展要定位准确,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
2、   延安整风精神
从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延安整风即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化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这次整风,在全党特别是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主要内涵的延安整风精神。
在我校进行“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更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看到我校的办学优势,同时要对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有清醒的认识,是学校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3、   张思德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当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党员和干部,张思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为主要内容的张思德精神,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延安精神的本质。
作为一名党员和高校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更应该发扬张思德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4、   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高度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发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时时处处为学生作想,自己的技术过硬了,对自己的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5、 骆驼精神
“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着重担向前。任弼时是我党的优秀代表,他体现着延安时期人民特有的品质和美德,是延安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在“二次创业”中更应该发扬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6、南泥湾精神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屯垦在南泥湾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自力更生、艰苦风斗的创业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的“二次创业”更应该发扬和继承以自力更生、艰苦风斗的创业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同心协力、轰轰烈烈的去创造中国传媒大学辉煌的明天。
 
延安参观学习心得
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张俊
 
 
 
随着T44/45次开往北京的列车缓缓开动,我们一行三十人的延安之旅告一段落。作为一个年青教师,能有机会参加由校工会、党委组织部组织的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我深感荣幸,也特别珍惜。虽然时间很短,行程紧凑,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
虽然现已身在北京,回顾那几天的点点滴滴,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仰望16米高的伟人塑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纪念馆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大家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
杨家岭革命旧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当年住了近10年的地方,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场的长条椅上,毛主席那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慷慨激昂的演讲,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枣园半山坡的一排五孔石窑洞里,简易的书桌,昏暗的油灯,最豪华的设施也不过是一个从旧吉普车上拆下来的弹簧做成的软沙发,这样艰苦的条件在现在看来无法想象,然而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事业正是从这里起步。
虽然路途奔波,但当壶口瀑布映入眼帘时,大家立刻能感受到那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与《黄河大合唱》给人的精神洗礼一样荡气回肠。“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巨龙般的姿态奔腾、咆哮着,涛声震天,景色壮丽,不由让人心潮澎湃。
途经南泥湾,当年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荒搞生产的地方,“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全车人嘹亮的歌声又一次回荡在车内。
清凉山下,延安新闻纪念馆,这里记载了党的新闻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窑洞里简陋得播音室,新华社在延安时期用过的英文打字机,中央印刷厂用过的对开印刷机,手摇发电机发报的场景,自制的油墨和草纸,都是历史的见证。
抗大旧址,一张石讲台,几张石板凳构成的教室让人印象深刻。在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人才实属不易,从这里走出的大批杰出将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所透露出的英雄气概令人佩服。
大型演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精彩纷呈。强大的阵容,以及声、光、LED等丰富的表现手段,使我们不但领略红色经典,更能品味陕北独特的黄土风情。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延安,但从中学课本中就不止一次的接触到延安,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巍巍宝塔山”的形象让我记忆深刻,因此在大巴上亲眼见到宝塔山时,感觉很亲切。我在火车上就在想象,延安是个什么样,当真正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才发现它与我想象中既同又不同。
同,在于它和我们心目中崇敬和敬仰的延安一样。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处处是历史的痕迹,仿佛时刻在提醒着你它所经历的艰苦与沧桑。置身其中,仿佛时空回转,重新回到了革命战争的年代,给你带来心灵上的感动与震撼。
不同,在于印象中的“老区”已经旧貌换新颜。60多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红色之都,已经是有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昔日的黄土高原,已经是满目苍翠的秀美山川;过去偏处一隅的小小山城,已经是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通过冯副市长的介绍,我了解到延安现在不仅是优秀苹果生长地,还逐渐形成的以石油为龙头的特色工业带动经济腾飞,旅游辐射也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很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谈到此行的收获与心得,我认为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重温党史,净化心灵。
大家重新系统的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延安时期十三年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以及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有关中国革命运动的问题在这里都有它的章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释和说明。这种实地的学习,亲眼所见、所闻,与我们以往读书、观看影视作品、听报告的效果大不一样,对心灵上的震撼更强烈。今昔对比,使我们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二、          体会延安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延安精神都有论述,我在行前也专门找来阅读学习。这次参观访问后,我对延安精神的六个层次,即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抗大精神,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这些在革命年代中留下的精神宝藏,在当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样的传统都不能丢,延安精神要常学常新、历久弥新,应该世代传承和发扬下去。当然,延安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存之于心、见之于行。
三、          踏先辈足迹寻广播源头
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是此行的重要内容,和我们同行的有广播史的专家赵玉明教授,他以多年的研究,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艰辛的开拓历程。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王皮湾旧址实地探访,算是此行的一个遗憾。
一个话筒、两个简易扩音器,播音室是窑洞改建的……当年老延安新闻人的 “家当”,如今已被现代化的网络数字设备所替代,我国的广播从这里起步,事业蒸蒸日上,传播形式也从最先的广播发展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探寻先辈足迹,使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传媒教育事业更加充满自豪,更加热爱这样的一个事业,同时也意识到责任的重大。
四、学习模范增进友谊
此次参观学习的人员中有老教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还有创先争优活动“育人标兵”等,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这几天下来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平易近人的一面。私下里几个年青教师交流时,大家都说我们来自不同学院或部门,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沟通机会,这次活动也为大家相互了解和交流创造了机会。可以说,短暂的几天中,大家团结互助,热情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算是此行的额外收获吧。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深入展开,学校也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理念,这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使大家在思想上有收获,凝聚精神力量,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和干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牢固树立党员意识,用“延安精神”来不断激励自己,不满足现状,要更上一层楼,保持蓬勃朝气、自强不息的意识,有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劲头,在各方面争当表率;作为学校教辅部门的一员,则应增强责任感,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讲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服务,在教学育人,服务育人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学校实现新跨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借此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参加了这样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感谢校工会、组织部、宣传部的精心组织和筹备,使得这次参观活动能够如此成功和圆满。
 
 
 
 
 
 
 
 
 
 
 
 
 
 
 
 
延安学习心得
媒体管理学院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刘钰
 
 
 
2010年9月17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校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创先争优活动“育人标兵”,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教师等组成的参观学习团,一行30人在校党委副书记李焕生带领下,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这是由校工会、党委组织部特别策划的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
9月18日,我们抵达延安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巍巍宝塔山、绵绵延河水,见证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的不平凡岁月和辉煌伟业。延安革命纪念馆气势恢弘、资料丰富,一组组图片、一座座塑像、一件件实物,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唤起了老师们心中永不逝去的红色记忆。
在杨家岭、枣园,简陋的窑洞、朴素的陈设,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睹物思人,感慨颇深,无论思想上还是心灵上都受到了很大震动。
“延安的民歌,是天上飘来的歌;延安的鼓舞,是地下蹦出的舞;延安的剪纸,是心灵织就的画”。2006年,安塞腰鼓、安塞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18日晚上,延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冯继红会见并宴请了李焕生副书记及参观团全体成员,通过冯副市长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延安的经济文化现状,石油、旅游和农业是当地的产业支柱,陕北民歌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安塞腰鼓和剪纸更是名动中外。当地艺术家为我们表演了陕北特色的歌舞,我校教师也通过朗诵、配音、合唱等形式展示了传媒大学的办学特色。
70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开播;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是此行的重要内容。面对宝塔山,背倚清凉山,9月19日,参观团来到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首先参观了位于清凉山南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在历史中认清自己,在历史中寻找未来。延安新闻纪念馆里,当年,播音设备非常简陋,但其强劲的红色电波却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被比作“茫茫黑夜里的灯塔”,我们凝视深思,驻足良久。
参观期间,我校广播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结合自己早年策划、参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史料收集的宝贵经历,为老师们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人民广播的发展历程。几分兴奋、几分骄傲。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尊重、对新闻事业光荣历史的自豪,增强了我们对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角色的认同。这种认同有助于我们承担起培养未来传媒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走出新闻纪念馆,登上清凉山,远眺宝塔山、延河水,我们又参观了中国广播林以及部分新闻单位旧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曾为抗大题词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解说员生动的讲解,现场的图片、展品将大家的思绪带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延安岁月,对于抗大精神也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
19日我们还参观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领略了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风采。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路经南泥湾旧址,我们在大生产运动纪念碑前流连,追思当年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难忘岁月,深刻体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不禁唱起了当年那脍炙人口的信天游: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时代变迁,不流逝却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今天的南泥湾除了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外,更是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了积极发展教育、鼓励人们进城务工等灵活的政策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9月20日,参观团前往延安大学学习交流。座谈会上,双方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以及师德和校园文化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合作开展延安精神学习活动,为中国高教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行了探讨。会后,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丰富和发展。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我上了一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生动一课,让我洗了一次大脑,净化了一次人生灵魂,吸收了很多精神食粮,我一定会努力弥补我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多读书、多思考、多钻研,在思想上多追求,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校“二次创业”,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用一个新姿态,新精神、新干劲,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安纪行随感
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韩东
 
 
 
初涉征程
九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晚上六点半钟,中国传媒大学赴延安考察团的大部分团员在学校南门集合,乘车出发前往西客站。这天是周五,本来正是堵车的时候,偏偏又下起雨来,道路上就显得格外的难走。我们所乘坐的火车大约九点半钟发车,还有三个小时,无论如何都应该赶得及的!于是熟识的同事聊的热火朝天,不相识的忙于彼此介绍。一转眼快八点了,车子刚蹭到四惠,车窗外满眼都是车,耳边充斥着汽笛的鸣叫。“可别误了车啊!”有人焦虑起来,有的更是拿出手机查询路况,一看竟是全线飘红!车厢里当时炸了锅,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放弃大客车,改乘地铁至军博,再步行至西站。大约八点十分左右,客车在大望桥下缓缓停下。周末夜晚嘈杂混乱的街道上,和着细雨,这支由博导,硕导,书记,院长,讲师,助教组成的“远征军”从客车上下来,带上各自的行李包裹,一阵忙活之后,终于坐上了地铁。八点四十左右,人民教师们从军博地铁上来,一路上团结礼让,互帮互助,浩浩荡荡地向西站进发。九点多一点,我们大部队已经登车,待安顿好后,彼此都松了一口气:“刚出发,就感受延安精神了!”
初到延安
清晨,卧铺车厢的广播不合时宜地开始了,我睡不着,便爬下铺来。延安,曾是祖辈向往的红色苏维埃,曾是父辈心中憧憬的革命圣地,对于我也许只是文艺作品上的“延河水,宝塔山”罢了。火车从一个个隧道钻出来,慢慢地呈现出陕北高原特有的地貌:黄土,窑洞,莽塬……让人仿佛置身于石鲁先生的画中。我们此次延安之旅密度大,行程紧,下午两点多,我们抵达延安车站,并不到酒店安顿,而是直接先去参观学习。
我们先参观了位于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了解了陕北革命根据从无到有的革命历程,解放区人民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1935—1948年)的辉煌业绩,以及对于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出了纪念馆,我们一行来到了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中共中央在此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党的七大也正式在这里的中央大礼堂召开。走出中央大礼堂,我们来到了一处小礼堂,说是礼堂,倒像是一间教室。这个貌似教室的礼堂不大,里面摆放着几条木板凳,大概可以容纳几十人的样子,门口有个小木牌,定睛一看,上书: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原来如雷贯耳,影响深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在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像教室一般的小礼堂召开的!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话剧史》时,曾有一个疑惑:为何在共产党势力薄弱的国统区,其其包括文学,戏剧,电影在内的文化艺术界很大程度上为赤色的左联所控制;为何如此之多的文艺界人士,如田汉,郭沫若,夏衍等或本身即为中共,或思想上倾向中共?情况是复杂的,但这多少应与延安所代表的革命方向与文艺政策有重大的关系。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文艺工作,乃至中国近代文艺史上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中共的文艺工作指明了工作的政治立场,服务对象,工作方式,并针对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的诸种关系作了科学的阐释。《讲话》明确地提出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针,纠正了当时延安文艺界普遍存在的在思想及创作上的偏差。《讲话》从理论的层面将文艺工作提升到同武装斗争同样的高度,而这文艺不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这文艺是属于工农大众的无产阶级文艺!文艺同武装斗争一样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解放黎民苍生的崇高任务。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延安的文艺政策体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进步性,代表了历史的必然,它不仅推动了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同时也感召了身处国民党统治下的文艺界人士,使其看到前进的方向,并为献身工农事业的激情所鼓舞。于是,延安便成为众多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而左翼联盟也得以控制国统区包括戏剧、电影、文学等在内的诸项文艺活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它也改变了新中国的文艺面貌,其影响之巨大,直到今天尚能感觉得到。从《兄妹开荒》、《战斗里成长》到《茶馆》,《沙家浜》,从《白洋淀》,《阳光照在桑干河上》到《红旗谱》,《山乡巨变》,长期以来《讲话》的精神一直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无上原则被尊奉,它的影响深深地烙在20世纪中国的后半叶……它应历史而生,而改变历史,然而这就发生在这样一间平凡无奇的礼堂里。
所闻所思
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先后参观走访了枣园,抗大,新闻纪念馆等处。在来延安之前,我还有另一个疑问:何以我党的“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军全盘美式装备的“飞机大炮”呢?讲革命史的老师当然给了我一系列的答案,可毕竟比较抽象,不甚生动。而看了国产大片《建国大业》,更是疑惑丛生,怎么就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呢(当然该影片只是商业娱乐为主,不是上历史课)?来到延安,我的疑惑似乎有了答案。
在杨家岭以及枣园,我们看到中央领导生活上的艰苦朴素以及中央各机构草创时的简陋。而这种简陋并不简单,通过精兵简政,中研机构简捷而高效,简化政令从下达至基层的中间环节,减少机构臃肿所带来的内耗,而部队的干部又经常组织开会讨论以避免如国军固定性和职业性的官僚机构。这是行政机构上的优势。
在南泥湾,我们隔着车窗“喜看稻黍千重浪”,依稀想见当时年大生产时的红火场面。中央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始了劳力密集的生产革命,将文化宣传,经济模式降到农民的层次。推行土地革命,开展大生产,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艰苦创业,终于得以自立更生。依靠农民与农村,作战部队不必担心部队给养,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有效地进行补充。可以说,中共中央已然找到使用无尽人力与农村资源的模式。这是物质生产上的优势。
此外,在文化宣传上的优势。在前文提到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这种思想是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密切相关的。中共中央以文艺,新闻,广播为武器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发展武装。通过戏剧,歌曲,报纸,民间艺术等不同形式向群众宣传中央政策,藉此争取群众。从而,通过文艺宣传在基层群众中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坚固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宣传,凝聚了解放区的人心,巩固了政权,同时也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文化宣传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更是为中国革命服务的。”这种文化政策无疑更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在思想领域的优势。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黄仁宇先生在《关系万千重》一书中曾如是写到:“此时中共全面避免都市文化,也忽视高层机构。大兵团的行动只用无线电协定……其实人民解放军的战胜国军,得益于其就地征兵取粮,补给线缩短,无防御性的顾虑(即使是延安根据地也可以放弃)。”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的战争,是主义之间的战争,更是两种不同组织形态的碰撞。而两种形态的长短优劣也左右了历史的进程,更在内战开始之时就注定了二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中共的高明之处,这高明基于对中国社会的清醒认识与准确判断。
收回我的思绪,我们的客车正飞驰在公路上。刚刚领略了黄河壶口的壮丽雄奇,大家都忘记了旅途的疲惫,显得格外的兴奋。车窗外是南泥湾整饬的田野,茂密的植被,车厢内则开起了联欢会。我们唱了国际歌,唱了地方戏;我们用方言朗诵的《回延安》体现了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用七八个声部从新演绎的《南泥湾》表现了我们澎湃的激情!这一车的人开心地笑,纵情地闹,不分彼此,忘了老少。这哪里是老中青三代教师,分明是一群怀揣梦想的抗大学员,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与信念,在生活的洪流中永远向。
 
 
 
 
 
 
 
延安行随感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张路斯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黄土高坡、羊肚手巾、革命圣地、土窑洞、信天游……到延安之前,延安,就是这一个个简单的词语拼凑成的不完整的画面,零零散散。然而,这里的每一个词,都成为我的向往,我能想象出这些景物的深厚与华美,却久久因为不能亲自触碰而深感遗憾。当火车穿越一条条悠长的山洞隧道停靠在延安站的时候,我想象中的碎片,终于开始一个个地拼接起来了。
我有幸参加了这样一个由中国传媒大学部分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习考察团,从而有机会踏上延安这块土地。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重温中国革命的历史、缅怀那些打江山的先辈们,还要探询中国广播的源头、新中国传媒事业的发源地,从前人那里汲取今日奋斗的动力。我带着敬畏之情来到延安,我想在这里进一步探询中国历史的足迹,探询陕北的民风民俗,探询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想知道,中国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英雄志士从这里走出;我想知道,那撩人朴实的陕北民歌为何在这块土地上发源传唱;我想知道,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怎样从“天上来”的;我想知道,革命时期那么多的热血青年为何对这块土地那么崇敬和向往;我想知道,中国革命时期那第一声广播播音是从怎样的窑洞中传出的;我想知道,这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城市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在延安停留的时间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在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去探询各自心中的疑问,也许这匆匆的脚步不足以让我们深刻地去领略延安从古到今从天到地的魅力,但我们已特别庆幸可以亲自来触碰曾经画中的延安、歌中的延安、文字中的延安、传说中的延安……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革命的一幕幕又现眼前,小米加步枪,打下一片新天地,先烈们的名字深深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杨家岭、枣园,中央和红军“从万死之中觅取一生”后的落脚点,毛主席等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规划出新中国的壮丽蓝图;来到中国新闻纪念馆,看到的是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图片和文物,还有那个由窑洞改造成的播音间,令我永生难忘;眺望宝塔山,俯瞰延河水,登上清凉山,走进万佛洞,访延安大学,逛新南泥湾,多少尘封的历史又映入脑海,多少动人的故事又回荡在耳边;黄河壶口瀑布,我想象不出它的气势磅礴,我形容不出我的激动和感动,我的镜头收纳不下它雄伟的身姿,我的语言描述不尽我万千的感慨;走进延安的信天游剧场,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歌酸曲,把我带进了陕北人的内心里,带进了大红大绿的黄土文化里……我有点懂了,为什么延安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吸引了这么多人的目光,为什么我的上一辈、我上一辈的上一辈们一说起延安目光中就满含深情,为什么我的同事会站在黄河边上忘情地朗诵诗篇,为什么我一踏上这块土地,就像教徒走进教堂一般虔诚和坦率……因为,我们都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今天的延安,难得再见羊肚手巾羊皮袄,也不是想象中的黄沙漫天荒凉贫困,陕北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传承下来的不屈的精神以及坚毅宽厚的性格,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建设起了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延安。旧址依旧在,山水依然存,但新农村的砖瓦房不再阴暗漏雨,整齐的砖窑洞里是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马路上跑着高级小轿车,商场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这座小城强大的经济支柱,旅游业也为延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看到繁荣富足的延安,我想,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今天人们的努力,才是对前人最好的慰藉!
回到北京,回到我工作的大学校园,路过齐越先生的塑像,我又回想起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里看到他的照片,从而想起那个窑洞播音间。齐越像的背后,就是我们现代化的录音间和演播室,我想,先辈们有灵,会羡慕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也一定盼望我们能做出更大的成绩,为我们所共同热爱的这块土地,再添辉煌!
发扬延安精神,探索教书育人真谛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与网络中心讲师 第五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王兆华
 
 
 
2010年9月17日-21日,我有幸作为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选手之一,参加了校工会、党委组织部组织的赴延安开展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
2010年9月17日晚,我们集体从学校出发,中途赶上了北京下班出行高峰期,加上小雨绵绵不断,严重影响了进程。为了能赶上赴延安的列车,在李焕生书记和赵怡主席的带领下,我们从旅游车转乘地铁,地铁到站后快速的步行赶往车站,一路上大家相互帮忙,不怕雨的淋漓和路的泥泞,顺利的赶上了火车。
2010年9月18日下午,我们顺利赶到目的地--延安,这个令我们向往的革命圣地。满怀对延安革命精神地崇敬,我们集体没有休息片刻,立刻去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建于1950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纪念馆里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塑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使我们再次领会了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在杨家岭和枣园等革命旧址,我们目睹了简陋的窑洞、朴素的陈设和一些感人的图片,感悟了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这里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生活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使我的心灵再次震动。
9月18日晚上,大家饱含兴致的参加了延安市政府精心为我们准备的联欢晚会。欢快的延安大秧歌和豪放的民歌使我亲身体会到了纯朴的延安民族文化,感受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传媒大学的老师也积极参与到晚会活跃的氛围中,小合唱、诗歌朗诵、配音表演等现场发挥的节目,展示了我们传媒大学的风采,同时也赢来了延安市政府领导们的热烈掌声,最后的集体大秧歌把晚会推上高潮,使我们与延安人民更加融合,更加亲近。十分感谢延安市政府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感谢小演员们的激情表演。
9月19日凌晨6点,天刚蒙蒙亮,全体学员集合出发去参观黄河壶口瀑布。虽然要三个小时的颠簸路程,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黄河壶口瀑布向往的热情。临近壶口瀑布前,听到瀑布声如雷鸣,看到瀑布壮观的景象,它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令每一位老师都赞不绝口,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亲自领略了母亲河—黄河的风采。
从壶口瀑布回来途径南泥湾,深深呼吸着南泥湾里的自然空气和红色记忆的气息,大家齐唱南泥湾这首熟悉的陕西民歌,老师们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石碑下纷纷留影,回顾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9月19日下午,简短的午餐之后,大家迫不及待的去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精神城区清凉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本着我们这次学习的主题: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新闻纪念馆是我们主要的学习参观内容。馆内的珍贵历史照片、文献、的各类图表资料,伴随着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整个参观学习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使我们再次接受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赵玉明老师为大家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人民广播的发展历程,加深了大家对人民广播事业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走出新闻纪念馆,大家登上清凉山,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总社、解放日报社等革命文物旧址,新华书店就诞生在这里,清凉山也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大家赞叹清凉山天下奇观的同时也深感受革命先辈在清凉山上留下的宝贵足迹。
19日下午我们还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经过讲解员认真详细的讲解,配合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使我认识了抗大对中国军事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为他们早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大石块作桌子,小石块作凳子,行军路上学员背上的识字板都是他们不怕条件艰苦,坚持学习科学知识的见证。
9月20日上午,参观团前往延安大学学习交流。座谈会上,延安大学校长和李焕生书记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以及师德和校园文化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合作开展延安精神学习活动,为中国高教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行了探讨。会后,全体老师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进一步了解延安大学的办学历史,以及在教育事业中的卓越贡献。
9月20日下午,全体学员搭乘从延安回北京的列车,我们包含着崇敬和留恋离开了革命圣地延安。
通过本次在延安的参观学习,使我受益颇深。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在我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再次感动了我,延安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处于新时期的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远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站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还是从事科学研究,时刻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工作作风,要实事求是并不断开拓创新。
通过本次延安学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使我再次深刻领悟教书育人责任的重大,我重新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对教育事业有一颗赤诚的心,用真心去关心每一名学生,把学生收获知识看作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延安精神激励我努力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要在能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来到延安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 第四届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喻梅
 
 
 
终于来到了延安,终于登上了清凉山,眼望宝塔山,我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敬意。
这就是那个让人几回回梦回的宝塔山,这就是那个千声万声呼唤的母亲延安。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壶口瀑布奔腾汹涌、震撼人心,它磅礴的气势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延安还是红色的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今天看起来并不宽敞甚至比较简陋,但朴素简洁中透出的端庄大气会立刻让人肃然起敬。走在多位中国革命领袖生活战斗过的枣园,绿草茵茵、闹中有静,让人不断地感叹那段难忘的历史岁月……
脚下的清凉山是红色广播的发源地,当时新华社广播科就设在清凉山上!人民广播事业从诞生之日开始,就面临着物质匮乏、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初创时期,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相关无线电广播电台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最初的广播工作者们边摸索边学习边实践,克服了种种技术困难。首先,经过慎重考察,延安以西十九公里的王皮湾被确定为建台地址,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战斗,大家在半山腰的陡峭岩石上,凿出了两孔石窑洞,作为广播电台的机房和动力间,砍了三棵高大、粗直的树干,在两面的山坡上树起了天线杆,把馈线从空中引进窑洞。接着,大家开始对广播发射机进行多次改装和反复调试,并且试验成功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来发动汽车引擎,然后用它来带动发电机,终于获得了充足的电力,突破重大技术难题,为正式开播创造了条件。1940年12月30日,从夜色中的陕北高原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了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第一声呼号向全中国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和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广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重要的声音,这也标志着中国广播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如今的广播电视技术日新月异、事业蒸蒸日上,转播、直播、连线、卫星传送……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今天都一一实现了,正是老一辈广播工作者们不畏艰辛、辛勤劳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播电视事业才有今天的成就!站在这片热土上,我要深深地鞠躬献上我心中崇高的敬意!
终于来到了延安,终于登上了清凉山,眺望延河水,我心里涌动着浓浓的幸福。
眼前的这条延河水流淌着广播人的故事。当年为了防止敌人破坏,编辑部和播音室分别设在了不同的地方,从编辑部所在的清凉山到广播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所在的偏僻的王皮湾大约20公里,每天上午都要由通信员传送稿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狂雨暴,他们都是仆仆风尘,往返奔波。由于清凉山和王皮湾之间隔着延河,遇到大雨涨水的时候,通信员就用油布把稿件包好,顶在头上,小心翼翼地涉水或者游泳过河,把稿件安全送到,以保证按时播音。如今通过网络、通过卫星,传送稿件再也不需要人力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媒人是幸福的!
 “当年的播音室,建在小河对岸的枣树林里,两孔土窑洞,有一条通道相连。外间是预备间,供我们备稿用,有一张木桌、一部电话和一个木板床。里间是播音室,墙上挂着陕北土产的灰色粗毛毡,地上铺着毛毡。室内有一张小木桌、一个条凳和一只麦克风。后来,又添置了一部手摇唱机。”[1]这是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璋老师在《重返延安忆当年》中写到的一段话,我们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时也看到了当年复原的窑洞播音室,整洁朴素简陋,如果没有那支话筒根本看不出是播音室。再看咱们如今的播音间早已经是现代化的数字化机房,环境舒适、设备先进,各种广播素材丰富,制作手段多样,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已经不再是“现场直播”的陕北民歌儿,而是精心制作的各种节目以及全世界各地的时时资讯,我们这个时代的播音人是幸福的!
人民广播开播的时候延安没有人播过音,来自延安女子大学的两位苏州女学生徐瑞璋和姚雯成为了人民广播最早的播音员,她们白手起家,多方借鉴,摸索播音工作的规律。“九分队的‘秀才’汤翰璋同志耐心地教我们怎样吐字发音,怎样掌握语速,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就查字典。我们俩人每天用《新中华报》练习播音,相互切磋,很快就掌握了播音的基本要领。”[2]“她们在试播工作中是那么认真,一篇稿子播送前总要经过反复地揣摩和预播,生怕表达不出原稿的感情。在业余时间,除了参加种地、纺线等劳动以外,一有空就钻研业务;为了矫正某些汉字的发音,电台仅有的那本小字典快要被她们翻烂了。”[3]就是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徐瑞璋和姚雯出色地完成了试播任务,并且迎来了正式开播的时刻。到今天,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从最初只有两位没有经验的播音员发展到30000多人(包括在岗的正式编制以及聘任和签约的人员),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生力军队伍。从1960年秋北京广播学院开办播音员训练班,到1963年招收第一批播音专业的学生,科学合理的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到目前,全国开设播音专业的高等院校约200多所,培养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60多所,每年培养近两万名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后继有人,未来发展充满希望。经过近70年的发展壮大,播音工作从业人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自学成才到口传身受,从半路出家到专业培养,人民广播电视事业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人才济济的播音工作队伍,并且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迈进。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媒学子是幸福的!
终于来到了延安,终于登上了清凉山,俯瞰延安城,我感觉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人民广播电视事业从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在热火朝天、群情高涨的建设时期发展,经历文革十年的停滞与压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获新生。在那些过往的岁月中,新闻工作者们经受住了血雨腥风的考验,体现出了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对待理论和业务学习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生活作风,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朴实作风,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学习的典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还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发现新问题、培养新思路、适应新环境,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继承,大胆借鉴,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使传媒事业更具时代气息、更加面向世界。我们这一代传媒人责任重大!
尽管没有奋战在传媒事业的第一线,但我也是光荣的中国传媒人。从1995年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一名学生开始,我便与传媒事业,与传媒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过去了,在这里我从学生成长为教师,传媒大学给予了我很多很多,青春的记忆、学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生活的感悟……我要感谢所有培育我的老师,感谢关爱我的领导,在培养滋润我的土地上,面对我一直热爱的事业,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丰富自我并将我最饱满的热情和所有的才能全部奉献出来!
 终于来到了延安,那些只能在书里看到的画面终于展现在眼前,那些曾经听到过的感动终于亲身体会,那些想象过很多次的山水终于亲手触摸!宝塔山还巍巍地矗立,延河水还静静地流淌,他们默默地见证着延安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汽车穿行、人流如织,旧貌换新颜。现代化的延安让人震撼,然而这座城市却始终带着一种内在的朴实和纯净,这是历史赋予她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红色的气息、奋斗的足迹、精神的力量,在这里会让人回忆感慨、肃然起敬,在这里更会让人坚定乐观、勇往直前。
 
 
 
                                 
 
 
 
 
赴延安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校工会 白婧妍
 
 
 
2010917,我有幸参加了赴延安开展的以“寻访人民广播源头,探索教书育人真谛,投身‘二次创业’,岗位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活动,瞻仰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了13个春秋的延安革命遗址、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等地。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在思想上、心灵上一次次的被洗礼与震撼。
    “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每每耳边响起的时候,总会对延安充满了向往,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那曾经承载着全国人民的重托与希望。而这次能够有幸参加赴延安学习让我倍感荣欣和珍惜。经过18个小时的车程,火车渐渐驶入了站台,当双脚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踩在了延安的土地上,怀着崇敬与敬仰的心情,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痕迹和它所经历的艰苦与沧桑。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气势恢宏的延安历史纪念馆,在纪念馆前毅然竖立着16米高的伟人塑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馆内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了当年的战火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我们的心头又一次打下了的深深烙印,让我感动让我崇敬。
 杨家岭、枣园等当年中共中央所在地旧址,我们被这平淡真实的简陋的窑洞而又一次的感动,就是在这里,在这间平凡简陋的窑洞里,在关系抗日战争成败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周总理,还有那么多的革命家曾伏案而作,日夜操劳,那纹路清晰,一身沧桑的木桌、木椅仿佛在无声地倾诉着这段与千万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光照史册的历史。
远远地就能感受到声如雷鸣,奔腾汹涌的气势,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大瀑布。在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大家就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了三小时车程来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壶口大瀑布,一览它那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正是这大河奔流的真实写照。回来的时候途经南泥湾,当年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荒搞生产的地方,“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随着车上大家嘹亮的歌声与朗诵声,我们结束了上午的紧张行程。
下午,我们来到了记载了党的新闻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的唯一新闻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清凉山上,曾经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的胜利捷报等喜讯就是通过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和一张张报纸,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大洋彼岸的。窑洞里简陋的播音室,新华社在延安时期用过的英文打字机,中央印刷厂用过的对开印刷机,手摇发电机发报的场景,自制的油墨和草纸,都是历史的见证。
举世闻名的抗大,是国防大学的前身。一张石讲台,几张石板凳构成的教室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就是这样如此简陋的环境,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可以称之为“革命干部的熔炉”。
在参观的每一次纪念馆都让我在心里烙下更深刻的烙印,延安,这个见证历史的城市,让我真真切切的有了更深刻的接触和了解,增长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
深刻体会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的精髓所在。还有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精神以及白求恩的国际友爱精神等等。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所折服,这些先驱们正是用这样一些精神的力量与敌人对抗,尽管他们手中有的只是近乎可怜的小米加步枪,但他们的精神力量无比强大,让敌人胆寒,让敌人退却!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这里的亲身体会,就像一本生动的教材,让我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了解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把老一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将延安精神传承下去,在与时俱进的奋斗中,也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延安精神也必成为我的内在动力,无论从我的工作中、生活中转化成为强大精神力量,让我能够不断前进。
向先驱们致敬
    以前所学习、了解到的老一辈革命家是伟大而崇高的,更多的是知道他们的光辉业绩,但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和现场参观,使我近距离的接触到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节。逐渐的,点点滴滴的平凡,在我的头脑中汇集起来,他们的形象更加伟大!他们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窑洞中,却胸怀天下安危、民族兴亡;他们面临着国民党、日寇的重重包围、打击,多少次被逼几乎走到绝境,但是他们从未丧失理想、信心,以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发挥集体的智慧,硬是在在重重艰难危险中,在黄土高原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并且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是一个奇迹!可以说包括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抗日战略等决策,哪一个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革命失败,但每到决断关头,他们总能准确掌控大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这又是何等的智慧!我为我党拥有这样的智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使我坚信:我们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不断继承和丰富先辈们的精神和智慧,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联系切身实际、弘扬延安精神、工作创先争优
    通过这次延安之行,提高了我对党的历史的了解,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先进的工作姿态投入学校各项工作,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努力把延安精神转化为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正确思路和内在动力,进一步提高了在工作中的战斗力和团队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工作,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联系到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多加学习,在工作中寻找突破,创优争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校实现新跨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次延安之行在一片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到收获颇多,我会把此次学习到的、感触到的延安精神等发扬到实际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1]徐瑞璋:《重返延安忆当年》,选自《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月,第33页
[2]徐瑞璋:《重返延安忆当年》,选自《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月,第33页上
[3]傅英豪:《第一座红色广播电台》,选自《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