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工会组织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探索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11-06-16浏览次数:100

中国传媒大学 房颖 姚眉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三十个年头,中国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体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大局出发,为中国工会的发展和中国工会与国际工会运动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建设者之一,是党政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高校工会自身职能和优势,团结、凝聚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将有助于促进高校发挥汇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贡献,并最终通过高校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全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又做了进一步阐述并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的人组成,和谐校园正是孕育和谐的人的摇篮。高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创造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没有高校校园的和谐,难以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和示范区。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高校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分析
      从社会大环境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激烈的竞争,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工作要求提高了,工作量加大了,提职的机会却减少了;生活成本明显提高了,大多数人的收入却没有明显的增长。与此同时,人才竞争,优胜劣汰,原来以人情维系的社会关系在无情的丛林法则中逐渐消失,加之各种评价指标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与收入直接挂钩,无疑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
      从高校整体环境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规模膨胀与办学条件之间的冲突,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是形成高校“不和谐”的因素。具体到高校内部,还存在着干部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的不和谐等。综合一些研究者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价值观的缺失和混乱,破坏了教风、学风的和谐。
      教师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历来是神圣的代名词,“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美誉都折射出了人们对教师人格的完美期盼。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是无数优秀教师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每一名教师都不求回报一味奉献是不现实的,教师个体难以实现对社会道德和人格塑造的超越。有的教师在道德取向上功利化,人格塑造上流于平庸,其个人的过分专业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了学生当中弥漫着贪图安逸、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歪风;有的教师敬业精神淡化,对学生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教学科研工作被动消极,对学生缺乏爱心,忘掉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
      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高节奏与高压力的生活中,学生群体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也使学生在道德理想、道德行为方面也显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容易产生了道德价值追求的误区和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冲突与失范。高校每年因神经衰弱、心理承受力差、情绪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出现,轻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学生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急需教师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教师的作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学风。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树立献身科技、报效社会和精诚敬业的精神”。
  其次现行学术评价体系、激励制度,破坏了科研、学术氛围的和谐
      不可否认,学术激励制度、成果评价体系在学术的健康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它的弊端也日渐显露。由于国内高校科研绩效过度量化,重数量、轻质量,要求相关教师与科研人员一年内要拿到若干个项目,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将这些指标与教师津贴、职称晋升等教师自身利益挂钩。教师为凑足科研成果的数量,进行学术抄袭、学术剽窃、学术敷衍、教学敷衍以及滥编书、滥出书等等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一些地方“评职称”变成了“跑职称”,出现了“知识交换金钱”的市场化行为。还有些科研人员不是将获得的并不十分充裕的科研经费用于正常的科研项目,而是当作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随意用于私人消费。现实中愿以毕生精力和智慧奉献于教师职业而置职称评审于不顾的教师屈指可数。 
  再次部分高校领导以权谋私,破坏了育人环境的和谐
      市场经济一方面给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活力,另一方面又容易使高校单纯地服务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的需要甚至方式来决定高校工作,更使少数党性观念薄弱的高校教职工诱发个人主义、见利忘义、以权谋私、以权谋利、以权谋钱、化公为私、违法乱纪的心理和行为。有的通过自主扩招让一些和招生办、学校领导熟悉的人到下面去卖名额,收取一定的好处费;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入党、评优、考试等索要好处;有高校甚至连卖洗澡票的职工都能贪污几十万;高官“拿”博士、大款“捐”博士的现象屡禁不止;所有这些虽然只是较为个别的现象,但这种“以创收为核心”的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势必使教育和教学改革难以成为学校真正的兴奋点,大学的育人功能也将发生变异。
      上述种种原因,使高校内部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以及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和谐校园涵义
      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谐校园”应当是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人文环境优越的校园,包括从人际环境到校园文化的校园人、事、物、景、情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以内和外顺、和而不同、同舟共济、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校园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明确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二是教职工内部关系协调,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三是师生之间宽容谦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四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二、工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保障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民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民主同样是和谐校园的根本。学校是由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构成的,学校的核心是教师,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要依靠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代表全体教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应被吸收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这不仅是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利,同时也是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所必须的。《工会法》指出:“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教代会是高校民主管理最具权威的机构,只有提高教代会的权威地位,落实好教代会职权,加强教代会的权力性制度建设,界定教代会职权与学校其他权力形式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教职工的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才能得到落实,教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才能得到保证。
 (二)利益矛盾、权利维护的协调者
      在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大量凸现的“敏感期”。许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革,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比任何时候都尖锐复杂,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也更加突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高校也逐渐由过去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高校长远目标与近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教职工工作学习生活等全面发展与现实学校工作条件之间的多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工会是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代表者,高校和谐关系的根本是人际和谐,而人际和谐的根本是利益和谐。工会在新时期要善于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处理和解决好关系到全体教职工的利益和学校全面发展的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终使学校、工会、教职工达到共赢。
 (三)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者
      教育部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能是教师素质的主体,健康优秀的师德师能是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创建的成效。工会需要把加强教师执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当作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制定建设规划,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专项活动,比如深入开展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活动等。加强和学校党政部门的协同配合,树先进典型,弘扬优良师德,增强职业道德,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工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任务
      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群体的汇聚地,在构建“和谐”中理应走在社会的前面,起好风向标的作用。但应该承认,高校的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远没有充分发挥出上述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工会尚没有真正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权利。第二,工会下属的教代会等没有制度化。不少学校许多改革与政策变动的预案,未按程序交由教代会等讨论,在充分发表意见和修改的前提下通过。第三,工会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职工遇到不公、利益受到侵害时,向工会申诉难以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基于上述分析,要让工会真正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支持与推进学校工会的工作。学校既是培养人的地方,也是大量的学者专家汇聚的场所。大家对学校的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建议与构想。学校的领导班子应形成共识:教职工是办好学校的主力军,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没有广大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不可能成功,发展不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通过工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还可以及时调查、了解和反映教职工的思想脉搏和利益诉求,吸收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好想法好点子,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吸引和凝聚到为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作贡献上来。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管理者与所有教职员工的沟通,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对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其次,要用制度保障工会行使其权利,以民主体现和谐。早在1985年,国家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在该《条例》中,关于教代会在高校中的权限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就明确地规定了教代会有“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讨论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校长要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认真对待教代会的有关决议和提案,尊重和支持教代会行使民主管理的职权”等。为保障工会在参与民主管理学校中的发挥作用,工会组织应当执行和加强长期的教代会制度,定期针对出现的问题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并实行制度化管理,一方面严格教代会自身的内容、程序和行为规范,对教代会的产生、职责、权限和责任制定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专门制订针对工会在学校民主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和权利的规章制度,加强教代会的权力性制度建设,界定教代会职权与学校其它权力形式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此来保障工会行使权利。使教代会真正成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渠道。并通过教职工履行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的落实,确保学院各项改革中教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再次要进一步推行校务公开,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的保证。开展好校务公开工作,一方面体现了领导机关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主动向群众公开方针政策、办事规定、办事程序,敢于公开、公正、透明,敢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民主作风,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学校利益关系的协调,有利于消除种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校务公开比教代会有更大的经常性和灵活性,可以及时地、经常地实施公开,有利于更广泛更经常地联系群众。校务公开是教代会内容的丰富和强化,在形式上,召开学校工作信息发布会、校务公开专栏、校务公开信箱、校务工作征求意见会、民主讨论会等方式都可以借鉴。通过校务公开,能进一步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好地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权利,调动引导教职工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注重统筹兼顾,保障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工会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学校的意识,以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在监督的过程中,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从对学校工作的事后监督,逐步转为事前参与、过程监督,切实履行好工会职能。在对学校人财物有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利益的政策、改革方案等,高校工会更要作为教职工的利益代表积极参与进去,扩大教职工对学校重大问题、重要决策的知情权,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在强化群众监督的同时,工会组织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注意既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站在学校发展大局的高度,针对教职工中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学校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既体现自己的监督职能,又为增强各项政策、方案、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二)以人为本,积极化解困难和矛盾,形成和谐校园建设的合力
      首先要强化维权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桥梁和纽带。工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工会是教职工合法利益的维护者。一是加强《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教师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宣传,在学习和宣传方法上,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职工人群的接收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疏导工作,以赢得教职工对学校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依法维权的氛围;二是高校工会要深入实际,把维权落实到行动上,真正成为“教工之家”,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对于教职工关注的评优、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敏感问题,应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工会把对教职工的关爱落到了实处,就会融洽学校和教职工之间的感情,使职工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三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维权内容,拓宽维权渠道,建立健全维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社会阶层之间要实现均衡关系,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与合法的保证机制,并通过和平的、公正的、开放的科学程序来实现操作。工会只有积极引导教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学校安定团结,建设和谐校园。  
      其次工会要强化教育的职能,营造健康文明,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工会工作的实质就是在于创造一个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与和谐,弥合生活中彼此间的疏离,让环境充满友爱、宽松、和谐,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桥梁作用”。工会要善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将开展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和重大节日的主题党日活动与教职工社团的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满足教职工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给教职工送去各种物质形式的和精神形式的关爱,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教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依靠校园文化这一无形的精神力量,把教职工的注意力、兴奋点不断地引导到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上,让学校的办学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想。
      再次工会组织应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积极关心有困难的教职工,增强工会组织的亲和力。当教职工生病住院、有困难的时候,工会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带去学校的一片关爱,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当教职工家庭、邻里出现矛盾、纠纷的时候,工会就应热情耐心地做好调解说服工作,化干戈为玉帛;当教职工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工会应主动与他们交心,为他们排忧解难,还可以组织专业心理辅导,化解教职工的心理压力;当教职工对学校、对部门、对某些领导有意见、有心结而来信来访的时候,工会就会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为他们释疑解惑,或者及时向学校、向有关部门反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真心实意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减少矛盾,使整个校园更加公平正义、安全文明,促进广大教职工以更大的热情,集中精力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三)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切实促进校园和谐
      首先要强化建设职能,打造一流师资。学校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工会的建设职能就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教职工积极参加改革和建设,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强化工会建设职能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因此,作为学校工会,应围绕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配合党政部门,搭建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在建立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与此同时,在现代大学崇尚学术研究的理念下,高校工会还要把工作注意点放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维护学校声誉上来并逐渐强化上。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要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和谐,要努力破除官僚主义,鄙视学术腐败,提倡务实诚信,营造和谐的学术气氛,努力创造人人有发展机会、人人都有可能不断提高“幸福指数”的环境。
      其次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工会干部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工会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工会干部应以对工作、对教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治意思、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走群众路线,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途径。通过培训、交流、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用新眼光认识新事物,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对过去工会工作中的传统经验,要认真吸取,并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形成自己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新时期的工会在组织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有关部门联网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工会网络体系,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增强工会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时期对高校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会不仅是广大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广大教职工基本权益的维护者,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参与者,也是学校管理层和广大教职工之间联系的纽带,并且工会组织还肩负着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缓解学校方方面面的矛盾,促进学校和谐与稳定发展的重任。发挥作用的途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校工会只要在实践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探索,必然大有作为。
 
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1、《高校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张书明等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8-1
2、《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段建国,孟根龙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1
3、《对新形势下高校工会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再认识》:陈平 《现代企业文化》2008-4
4、《关于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冷永琼 《瞭望新闻周刊》2006-10
5、《高校校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分析》:张西茹 《教育探索》2007-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29614/29642/2071559.html
7、《和谐校园》:百度网: http://baike.baidu.com/view/606934.htm
8、中国工会理论研究网:http://yxlw.acftu.org/